他老人家亲切地回答我作为一个忠于职守的战士的询问。
‘我叫卓四明,明天,明地,明人,明己的意思。’
还很谦虚地加上一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他的那位伙伴也一定不是平凡人,因为他还只个瘦弱的少年,但每当他看我的时候,我的心便会不出的害怕。但一想,能干出这样惊天动地大事的人,自然会有这份威势了……
帝师他老人家进城时,笑着说了句:‘其实,我是一名旅行者。’
所谓虚怀若谷,有容乃大……”
该回忆录被评为当年十大最令人作呕图书首名,加之书中隐约提到不可提之事,险又酿大战,令得当时的明宗皇后亲赴北丹国都,面见太后,以做解释。故此书遭禁至今。
其实当时的场景很像京城一位著名的说书人在某长篇说书的开头一段话:
“一个人,一口箱子,在暮色之中走进了长安城……”
是的,两个人,一把剑,在暮色之中踏上了中土。
从当日起,直至北丹中土两国议和,一年多的时间里,卓四明和那个影子一般的少年,踏遍了中土每一块土地,他总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着周遭的景色,以无比感恩的心情融入到四周的生活……
红叶漫天时,他伫立在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外聆听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夜雨敲打梧桐之际,他在荷香院的小阁楼里,为身旁慵懒的女子吹着箫;江风如刀,他和望江公国里那些穿着破烂的船夫们对灌着烈酒……
某日,卓四明正在一处茶馆内饮着廉价的花茶,听到了西山族立国的消息,不由轻声一叹,柔声道:“这下东都那面可就没什么缓冲的了。”
又道:“自己惹出来的祸事,又怎能苦了旁人呢?”
收拾包袱,往京城奔去。
中土史载:“其时,为抗北丹,惩西山,吾皇下诏开加春闱恩科,并试六艺,文武通进。有东都青年才子卓四明两科兼报,似贪心之辈,无一肯舍,为时人所笑。
三月二十二,先皇里颜冥寿之日,大试之期也。向来祖制二科同考,是以人皆料卓四明定取一门。是日卓四明赴文试所在地,国史馆,略一观题,凝神少许,提笔一挥而就。旋即奔至武试所在地,下川武学堂,轻身上台,一脚……只是一脚,便将早已盛名在外,无人敢上台搦战的望江举子舒无戏踢下台来。
当时书中还有一注:此舒无戏即住在京师南巷,现为王朝兵马大元帅的舒老头。
卓四明负手立于台上,当时青衫飘飘,英神外透,衣角处有一墨渍,阳光映照下,形若浸染法手绘荷花。
卓四明四周一揖,露齿笑道:文试太过匆忙,沾了些墨汁。
当时情状,虽不曾亲见,但观述者,多有神醉之态也。”
据传舒无戏大元帅看到这段记录后,要找这个修史官拼命。只可惜这个命怎么也拼不成,因为这位修史官正是当年文试第二名,圣王卓四明军中参谋,与舒无戏并称帝师之箸的国史馆馆长,萧梁萧大人。在帝师来到中土以前,他们二人分别是国史馆和下川学武堂的招牌人物,文武分修,世称天才,但却是互不服气。直待见到卓四明后,便誓死追随,虽然……虽然不是至死不变,但终究成了一对莫逆。
于是卓四明就这样成了中土有史以来第一个双料状元。同日,那名他的影子般的少年离去,自此二人未曾再见。
里多多佑天六年,新科状元卓四明不待朝廷授职,携两科榜眼舒无戏、萧梁,西赴望江,召民兵,击退西山,
同年,卓四明于率军赴东都抗北丹途中,获皇命,封为右军统领,领兵部侍郎衔。
其时东都城急,北丹铁甲环峙。
……
讲史人熊凉又饮了一口茶,笑道:“接下来其实只是传说……”
……当日,卓四明单人走至平原,一声长啸,已为北丹先锋一百年余的大陆最强军团:第二军团中,数千战马齐嘶相应,屈前膝,似行礼。
又自身后取出三箭,第一箭断北丹军旗;第二箭中北丹第二军团团长盔顶;手执第三箭,缓至北丹军阵前,于万众怒吼声中,折箭为誓:“在下有生之年,定会找出杀害大魔神王真凶,亲手缚至北丹国都。若不能,愿身中万箭而死,并化为厉鬼,永世不得超生,并令中土国从此灭亡………”
此时东都城中奔出一贵族模样的青年,从旁公证。
北丹军看到这青年模样,似有所动。
卓四明更假托皇命,以里多多代身身份,于北丹太后面前,匍匐于地,以脸吻泥,行大陆最诚恳的事母之礼……
北丹太后沉吟不语,三日后,退兵。
该事件史称“帝师的承诺。”
经此一役,卓四明名震天下,班师回朝,途中受封为中央军统领,兼右相职,时年二十有二。舒无戏升上将,萧梁受封为吏部副官,后依其愿改任国史馆编修。
佑天七年春,大军回到京师,皇命于兰陵广场阅兵,封赏。里多多至阅兵台,十万将士齐声下跪,乌压压一片背影中,唯一身青衣的卓四明昂然而立,此情此景,骇煞四周诸人。
以其散漫无状,获大不敬之罪,并因其在东都城外矫皇命,当族,后念其为国立下殊勋,免其一死,削去爵秩,贬为庶民。
诏命下达之日,舒无戏,萧梁辞官,
喜欢映秀十年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