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之阿愁:
说起来,让我写这本书的评,实在是代入感太强了些。苦于承诺,又不得不写。看一本书好不好的角度很多,若说分析,倒也跳不出人物、情节、手法、文字、立意这五方面。情节的安排从序章可略见一斑,文字风格都在字里行间,人物只需鲜活生动,手法还要注意变换,至于立意,自己看着好就是了。
情节·手法
文章写到年前,完结的共计三卷。
序章的说书,铺陈出故事环境的设定,要交待清楚那么多关系,实不容易,至少,我第一遍就没明白过来,特别是新认的人名分不清先后,看着看着,就混乱一片。比如说第一段讲西山国,在说清楚事实之外,又加上许多细节描写,拖长了文章,使作者不得不在中间回一笔到说书现场,断开了西山国的历史,于是说书重又开始描写细节时,我已经忘了西山前朝发生过何事,对下文的理解造成诸多不便。剧情过细,就容易限入局促。(问题一:细节描写过多)又如讲到帝师从北丹来,而有惊人推论时,我是怎么也想不出会有什么关系,而第一遍就再也读不下去,过两天重看,仍是不懂,只好扔到一旁,直接继续看。序章最末提到帝师身死后,回到说书场面,这种手法冲淡了此消息给人的惊讶,使情节又归于平缓。
“青梅一炉火”兴许是取小火初生,苗头渐别之意。文章从京师景物入手,引出人物,然后直叙下去,人物接连出场,(第一章新出场的计四人,后面4、3、2、2、3、0、2、1、1、2、1、1、0、0、0)第三章插叙一段按察院历史可以舒缓第二章末尾抖落包袱带来的惊奇。作者似乎每一处都这样处理,文章在情感上波澜不兴,也许就是有人阅之无味,有人直指作者为女性的原因。红猪侠在揭开秘密的同时又设下另一道迷雾,使人扑朔迷离;杜若则重在情感纠缠的描写,我确不觉得这些能在作者的文中找到,只是人各有所长,不能勉强。如果讨论每一次的承接关系,实在有点罗嗦了,简而言之,这一卷里,我看到的作者,是善于铺陈情节,渲染环境,而不善于分开主次,掀起高潮的,妙处是细细观赏可换得会心一笑,患处则是处处着力,失于平淡,只能给悠闲的人看,而不适合那些热血青年。
“松落子”时悄然无声,是否指大陆风起?本卷都是望江、西山事,间或提到京城,在看着江一草又显锋芒的当口,还咀嚼出那皇帝也不是省油的灯。情节展开的节奏在后半段更慢了,不过作为整一件事来看刚好,只不知这样的事会有几多,作者一定要有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不让读者失望。精雕细刻多了,房子也要就大了,院子也更需深了……就细节看,似乎《笑傲》的影子过于明显了,再加上前面古龙的箱子,何不自己多设计点呢?(这只是为我辈从小以金古为的)
文字·风格
看到宇文解忧一段话,大是有理,引过来亦应景:“写手都是有自己风格的,风格,是那种跳进你眼里,然后到心里的那种感觉,可豪放,可婉约,可简单,可华丽,可泼墨,可工笔,可沧桑,可纯净,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又可以触动他人的。说是风格,也就是长处,既有长处,也就少不得短处,男写手常胜之于大气,而失之于粗线条,写武功战争机谋洋洋洒洒,写情柔柔意绵绵便咬笔不前。女写手常胜之于细腻委婉,而气魄不足,恰是小女儿情态手到擒来,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便搜肠刮肚。这是性别差异使然,不能强求,若能文能武,武侠言情两手抓两手都硬,也终究是有长短之分,少有均衡两全。”
行文风格平实干净,多有聊天口气,常用“了、却、时、是以、便”等等词汇,也算是原来章回小说的写法,能不能考虑个别地方加入些排比、通感和比喻来强调某些重要场景?同时意境的表达也有所欠缺,这会使文章显得不够精致。作者有考虑到,但没有达到效果,如这一段:“此时无朔风劲吹,也没有雪片纷飞,倒是有一轮冷火秋烟的日头冷冷地照着这原上诸人,他哑然苦笑,真是一个多事的冬日啊。”远比不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带给人的感受强烈。只是写时更要略过次要处,才不至于将整个篇幅拖得过长。
语言中有些铺垫估计因为阵线太长的缘故,到时候可能要重看一遍才会有用了,不如减少些,以利于文章的简练准确。而平淡也在语言中有所表现,总觉得好些人说话都一个调调,就不够得当。(就是说作者写得还不够用心啦,如果能学学莫扎特,给每个人物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旋律又不影响整幕歌剧的效果就最好了。)
人物·性格
主角往往是一条线索,虽然提到的地方多,可形象是从一个个事件中慢慢体现出来的;配角就需要出场时一气呵成,多写神而少写形,《映秀》描写配角目前看来都比较成功,数日不看,可以忘记说书的故事,却忘不了说书人的悲凉;忘记空幽然的行止,却忘不了他平静下的深沉。不过感觉上这主角就过于线索化了,虽然有好些地方都在写主角的细节,但常常表现的是他同一种气质,现在他有的就仅是谋略、隐忍和诙谐,只要点出即可。怎么说呢,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只有描写他性格中极少的那部分对立面,才能烘托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配角着墨不多,可以写的单一,但主角绝
喜欢映秀十年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