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晁错的进言和主持下,楚王、赵王、胶西王等诸侯的封地都不同等地纷纷被削减。
然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吴王刘濞。
削藩之风一开始吹起来,不少诸侯王就坐不住了。
刘濞自己大概最清楚,架在他头上那一刀,迟早是要落下来的,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刘启坐在宫殿里看着最新呈上的密报,其中说刘濞多次派使者去联系胶西王刘昂,与其商议合谋反叛的事情,并且最终亲自前往胶西国一次,与其达成约定,如果事成,“天下可并,两主分割”。
刘启笑了一下,口中重复道:“两主分割……平分天下,说得挺好的。”
然后把早就拟好的诏书交给座下的几个臣子,道:“削吴的诏书,可以颁下去了。”
两边都已经是早有准备。
这边削吴地会稽、豫章两郡的诏书刚刚颁下,那边吴王叛军的大旗就已然竖起。
中央派去的使者以及吴地的汉吏全部被杀死祭旗。
四处人心惶惶。
随着吴国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一个人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就是晁错的老朋友,太史公司马迁钦定的cp,伪相爱相杀、真王不见王相互捅刀子、力图致对方于死地、最终却全部死于非命、死了还要被太史公写进同一个列传即后世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里。
这个人就是袁盎。
学历史的时候王致真不知道这个人。
但是架不住为了备战高考,学校塞给她的语文卷子多。
在那个年代,每一张高考语文试卷都会有一道文言文阅读题,这道阅读题的材料很有可能是一篇人物传记,而这篇人物传记很有可能来自《史记》。
王致就是这样知道了“袁盎晁错列传”还有袁盎这个人,但是对于他的具体事迹也记得不太清楚了。
她再次听刘启提起这个人是因为晁错力主要把他抓起来,理由是袁盎曾经担任吴国丞相,晁错认为他肯定知道吴王的预谋,收受了刘濞的贿赂才一直替他遮掩,应该把抓起来进行审讯。
刘启说:“他和晁错有私怨,两人经常避而不见,几乎不在一个场合出现。”
王致问:“你是什么打算?”
刘启笑了笑,垂下了眼:“会有人给他带去消息的,我等着他来见我。”
即使知道大汉王朝不会这样轻易地狗带,王致还是免不得忧心忡忡,毕竟如今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如今诸侯国共有十七个,这一次反了七个,其中更有吴楚这样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几乎是半壁江山已然陷入了战乱之中。
刘启他人前人后完全是两幅面孔,上朝或是会见群臣的时候,都是一副忧心忡忡求贤纳谏的样子;回到宫里则又是一脸悠闲淡然,仿佛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眼里。
王致看出他心里自有盘算,但还是忍不住问道:“启哥,你是怎么想的?”
刘启勾起嘴角,掀起眼皮看她:“打呗,这群人如此膨胀,我今天不把他们彻底打下去,明天他们欺负我儿子怎么办?”
嘴上是这么说的,然而朝廷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军事行动,多数人还在讨论着纳降之法。
刘启召见了晁错,问他:“卿认为以如今之势,该如何化解?”
晁错低下头,似是思忖良久,随后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向眼前的帝王,说出了思量良久的答案:“臣以为……陛下御驾亲征,是当下最佳的选择。”
“御驾亲征……”刘启凝眸不语,似乎在思考这个政策的可行性,“长安怎么办?”
晁错当下倒头跪拜道:“臣愿意为陛下留守长安,镇守京师。”
刘启没说话,笑了。
然后走过去,亲手讲晁错扶起来,道:“朕再想想。”
御驾亲征不是小事,晁错也依言告退。
在内室的王致听得只觉得冷汗涔涔。
这些年来晁错提出的意见刘启基本都采纳,对他也很是倚重,一再地封赏,让他的自信心也空前地膨胀起来,什么意见都敢提。
而从太子妃起王致便一直冷眼旁观,看自己丈夫和一众臣子来往周旋,毕竟同床共枕多年,对枕边人的心思想法还是了解得比较深的。
启哥宠爱她,却唯独不许她干预政事,正巧王致总觉得虽然身为穿越者,但自己穿越修养不高,来之前毫无预兆,也没熟读《史记》《汉书》,政治经济民生科技军事全都马马虎虎,总怕因为自己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反正大汉朝传到她儿子手里的时候发展得还是挺好的,因而她也自觉地不去干预或影响刘启的决策。
夫妻二人在这点上思想一致,十分合拍。
但是有时候王致问起,刘启也不瞒她,实实在在地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嘴边的讥诮也表露得一览无余,并不在乎破坏自己贤明的形象。
人活这一辈子,连枕边人都藏着掖着瞒着就太累了,刘启自认不会做这种傻事给自己找不自在,所以选妻子的时候就选好了他可以并且愿意坦诚相待的那个人。
世人看晁大人是平步青云,帝王臂膀;王致看晁错却是提线木偶,被牵线人越捧越高。
上辈子她穿越之前,企鹅是国内市值最高的公司,企鹅的老大在论坛上谈起管理的时候,就讲自己擅长引导团队里的人把他的想法说出来,这个想法也是他的想法,但是团队成员却感觉是自己想到的,之后的执行力和配合度很高。
所以王致
喜欢景后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