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就讲过:一个药方的配伍形成有着严格而有灵活的精配之法。“严格在于其有着不能违反严苛规定,医者,生死之死,不可儿戏;而灵活又以各人对医术的感悟不同,对时节气候不同,对病症把握不同,对药方理解不同,对自然认识不同,等等之不同,所以不同的中医对于运用中医治病的效果有天与地的差别,这正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它的玄妙武辰不在多想。而他想的是,这些灵丹妙药的药方是否也跟中医药方配伍这时一样,也有一些严格的规定,
中医所讲:药物有温、凉、寒、热之气,有辛、甘、酸、苦、咸、淡之味,其升、降、浮、沉之功和厚、薄、阴、阳之性各不相同,从而药方的配伍千变而万化,
复纯、精配、融合、浓缩、胚丹、去杂、丹诀成丹、聚灵、温丹、应劫、开炉、擒丹。
一,君臣佐使用药原则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
1.“理”为因天之序。“理”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顺着美玉的纹路去雕琢,意思是顺应规律。中医里,强调要因循身体这个“天”的运转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就会生病;顺应它才能健康长寿。
2.“法”为明辨是非。“法”字的大篆写做“”。它由“”“”“”组成:“”是“去”字的古体,代表除去邪恶;“”是“水”字的古体,指的是水平、刑法;“”是可明辨是非的独角兽。所以“”字就表示要明辨曲直。“法”是约束和规定选方用药的基本原则。
3.“方”为方法正确。中医开药叫“开方子”,因为中药讲究配伍,讲究药性的整体效应,而不是某种成分的单打独斗。西医对应的是病症的“症”(病的表象),而中医对应的是“证”(病的内因)。中医真正的方子针对的是人的气化功能,是对“证”下药,而不是对“症”下药。
4.“药”为选择最佳。“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用药就在于找到最合适搭配的药物和用量,去医治身体因某种偏性导致的阴阳失调。
“君、臣、佐、使”的用药之法
“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药在药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1.“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指君药。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指臣药。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佐”为佐药。佐药一般是辅佐君药和臣药的药物。
“使”为“使药”。使药可调和诸药的药性,起引经或调和作用。
2.“君、臣、佐、使”的用药案例
拿《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为例,解释下“君、臣、佐、使”的搭配。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主治感冒发烧。桂枝就是君药。感冒发烧是因为受了寒邪,所以要用桂枝去驱寒。白芍是臣药。白芍可固里,固住了根本,才可把邪气往外赶。生姜和大枣是佐药。生姜帮桂枝驱表寒,大枣帮甘草滋肝血。甘草为使药。它气味甘平,甘主脾,五脏六腑都收纳脾气,脏腑的本气为正气,外来寒热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所以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中医里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桂枝散了表,白芍固了里,同时还需要用甘草来固住脾胃。如果没能固住脾胃,表寒会很容易入里。
遵循“君臣佐使”开方子,使不同药物的使用分主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疾病的堡垒。
用药如用兵
高明的医生就像将军一样懂得排兵布阵般用药。那么,该怎样如用兵那样去用药呢?
第一,要运筹帷幄。用兵只有周密部署才能取得胜利。中药组方也要周密筹划,否则就会与目标相去甚远,甚至截然不同,必出大事。
第二,要抓住重点。不论是用药还是用兵,都要抓住某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刻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要明辨势力。我们首先要了解病的正邪在哪里,考虑该怎样去应付,以及如何保存现有实力的问题。
中药已经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检验,它的使用完全是以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观念为基础,中药的品位等级也好,君臣佐使的用药方略也好,都依托于亘古不变的中医生命观。所以只要生命不止,中医就能永远常青。
二,用药“配伍七情”原则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最初治疗疾病多采用单味药物。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对药性特点的不断明确,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配伍既能照顾复杂病情,又可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因而被广泛采用。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最早总结了中医配伍用药的规律,指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除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治病外,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都属药物配伍应用的范畴。
书籍
书籍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
喜欢灵修战天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