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被称为一代词宗的,这个词宗主要指她是婉约词的词宗。[ad]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最善于写婉约词的女词人,居然这么喜欢喝酒。
根据粗略统计发现,在李清照所有的传世作品中,提到过喝酒的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中国人,尤其是古代,可不像西方人一样喜欢有事没事儿拿着杯葡萄酒当饮料喝。有人的会说了,诗人嘛,酒助诗兴,喝点酒也是正常的。
但要知道,李清照的喝酒可不是附庸风雅的浅尝辄止,她可真的是喜欢喝,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甚至是刚起床一大早,她都有可能喝上两杯。她经常喝醉,而且很容易喝醉。所以在她的词里会经常提到醉这个字。
李清照喜欢喝酒,还经常喝醉,这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一直到她的老年,一贯如此。那么有人就会奇怪了,李清照她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呢?是患了一种病吗--嗜酒症?还是她天生性格内向,精神压力大,喜欢借酒销愁?要不一个女同志,怎么能这么个喝法呢?
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我想,只有透过她自己的词,我们才能解答清楚。
我们选取了她人生不同阶段的四首词,来看看这个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和酒之间到底是个怎样的关系。
这四首词都是她的名作。两首《如梦令》是写她少女时代的生活,《醉花阴》是写她的婚后生活,而著名的《声声慢》则是写她亡夫之后的晚年生活。四首词是这样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识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语,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关于第一首《如梦令》,大概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于有过很多的模仿之作。
一般人解读这首词,都赞它白描手法的高妙,以及最后对争渡瞬间的精彩刻画。但我觉得不然,这些只是小小的艺术技巧,只是小道。我觉得这首词真正的奥妙应该在于这些美妙的瞬间是怎样发生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瞬间都是美妙的,只要你能把那个瞬间从时间的模块里给抠出来。所以哪怕只是发呆过程中的一个瞬间,你只要抠得出来,它也可以上升到思想者的高度,雕塑大师罗丹不就干过这个事儿吗?所以李清照这样的才女能描摹出争渡这个瞬间并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让人奇怪的是,这一切竟是在酒醉后发生的,而且作者记载的还不是一个人醉酒,而是一群人的酒后驾船行为。
争渡,也就是不只一艘船,就算是一艘船上有两三个人(因为她们前面在边划船边喝酒,一艘船上一个人那喝个什么劲啊?),那么两三艘船至少也有六七个人。
既然说沉醉不知归路也就是说她们都有些醉了,但凡有一两个清醒的,也不会误入藕花深处啊!
要知道,这可是一帮十四五岁的少女。女孩子结伴出来游玩是正常的,尤其是唱着《采莲曲》泛舟在荷塘里,那是非常经典的江南可采莲的景象。
《神雕侠侣》的开篇就写少年时期的程瑛与陆无双在荷塘里划船,她们也边唱边笑,边剥着莲篷、吃着莲子,就跟李清照她们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她们没喝酒。
事实上,这也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让这个经典的荷塘场景变得不寻常的关键。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李清照这个大家闺秀,她的成长历程从小就是无拘无束的,从小就是非常健康的、自由的,甚至是自主的。
你看都溪亭日暮了,还在疯玩,还不回家,而且还是一群女伴儿喝了酒在外玩。家里人也不着急?她老爹就允许一个女孩儿家这么随意?
事实上,《如梦令》描写的情景在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那应该是一种常态,这正说明他爹李格非的家庭是教育是非常宽松的,非常人性的。
要不李格非也就不会是著名的苏门六学士之一了,这种性情,这种人性化的家庭教育正和他的老师苏东坡有几分相似。
有人会说,那不一定啊,说不定是李清照偷着在外面喝酒,家里大人们并不知情啊!这么说,好像李清照就应该属于不良少年了。
事实上,李清照不仅在外面玩的时候喝,在家里也经常喝。你看第二首《如梦令》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前一晚上喝得实在是太多了点,睡了一夜这酒劲儿还没过去呢!所以这时候日上三竿了。
丫环来卷帘了,李清照才突然会问,后花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丫环说没什么变化,李清照说不对,有变化,应是绿肥红瘦。也就是下了一夜的雨,绿叶固然肥美了,但花瓣也一定被雨打风吹去了。
这种问答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已经睡了一夜、睡到日上三竿
喜欢老婆是大将军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