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离去之后,朱友建心中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出了乾清宫,漫步在紫禁城中,身后跟着曹化淳。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有点不真实的感觉。但纷飞的雪花落进脖颈,融化之后冰冷的触感,却又是那么真实。
前世,他来过这里,是这里的游客。
今生,再出现在这里,已是此间的主人。
“皇上,此次勋阳之行,臣是否应留在那边?”静静走了一段,曹化淳忍不住问道。
“卢象升可信,无须监视。对了,召回军中所有内臣监军。”朱友建说道。
“皇上,这……”
“照做吧,那些人在军中除了捞钱坏事,干不了别的。”
“是,臣明日就办。”
“还有,以后宫中不再增加内监。唉,都是些苦命人。”
“皇上仁德。”
“朕准备让王承恩接替你的东厂提督职位,你心里不要有什么想法,我有些事要让他去做,他比你合适。”朱友建直视着曹化淳,缓缓说道。
“承恩自是比我合适,臣自然百般乐意。”曹化淳照旧低着头。
“你也不用说违心话。他是去做恶人的,你心不够狠,不合适。”
“臣晓得。”
“让你的人离开东厂,你再给谋个出路就是。”
“臣替他们谢皇上隆恩。”
“安心办事,朕自然不会亏待他们。社稷飘摇,朕能相信的也就你们两个了。”
“皇上,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曹化淳终于抬起了头,目光炯炯。
“有没有觉的今日朕有什么不同?”朱友建突然问道。
“皇上,您晕倒醒来之后似乎换了一个人,感觉平和了许多。”
“朕今日晕倒的时候做了一个很长的梦,似乎看到了许多将要发生的事。朕以前确实是太焦躁了。”
“皇上只是心忧国事,才过于操切。”
天已渐黑,嫔妃所住的东西六宫宫门前,都挂起了两只红纱笼灯。远远看去,倒有点朦胧的意境,朱友建不由停下了脚步。
“皇上,今夜取哪盏灯笼?”曹化淳见他停了下来看着灯笼发呆,在旁说道。
“嗯?”
“皇上晚上准备临幸哪位娘娘?”
“改日再说吧。走吧,朕饿了,回去用膳。”朱友建这才明白过来,摇了摇头。虽然他不是柳下惠,后世的风月场所也没少涉足,但心理上,他始终觉得这些都是“别人”的老婆,一时还适应不了。
忙碌的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已经过了几天,朱友建终于慢慢适应了当皇帝的日子。
这几天除了批阅奏章,剩余的时间他都在不停翻阅文武官员的资料,以期能回忆起一些东西。不过结果很遗憾,后世有印象的加起来也不过三五十人左右,除去一些不可用之人,剩下的人连总督、巡抚的位置都不够安排。
“都是些什么人啊!”朱友建看着一大堆弹劾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杨一鹏、巡按凤阳御史吴振缨的奏章感到无语,这些都是要他们命的节奏啊。其实说到底凤阳失陷,大家都知道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可朝中从不缺少落井下石以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杨一鹏,吴振缨俱削职回籍。”朱友建写下御批。不处罚显然是不行的,但随便砍人脑袋他也做不到,还是把他们罢官回家吧。
“陛下,孙承宗求见。”刚写完,曹化淳便进来禀报。
“宣。”
很快,朱友建见到了刚从高阳风尘仆仆赶来的孙承宗。
“臣孙承宗叩见陛下。”
“免礼。孙师远道而来,辛苦了。”朱友建看着眼前这个年逾古稀,却依旧硬朗的老人,心里充满敬佩。且不评论他的功过,单凭他宁可全家死绝也不投降的铮铮铁骨,就已经值得让人敬佩。
“陛下,臣听说你已调吴三桂和祖宽率关宁铁骑进关剿匪?陛下怎可如此糊涂,若无骑兵,则锦州必丢。”
“孙师,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已薨,今年建奴必出兵吞并漠南蒙古。锦州守与不守,已无区别。”
“陛下此言当真?”孙承宗显得很吃惊。
“孙师到了辽东,广派哨探自当知道详情。可恨啊,我大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建奴吞并蒙古却无力阻止。”
“陛下,如此则我大明危矣。建奴吞并蒙古各部之后,可以蒙古骑兵为前驱,于各处入塞,我大明将防不胜防。”
“孙师言之有理。朕此番请你镇守辽东,只有一事相求。”
“陛下但说无妨,臣万死不辞。”
“固守辽东一年,朕需要时间剿灭流贼。若事不可为,可放弃锦州及宁远,以土地换时间,尽量保存关宁军精锐。”
“陛下……如此一来,臣死不足惜,陛下却将背负千古骂名啊!”
“区区名声何足挂齿。只要人在,朕自有信心灭了建奴。”
“陛下放心,只要臣尚有一口气在,必不负陛下所托。臣有一议,请陛下圣裁。”
“孙师请讲。”
“流贼久剿不能灭,非是他们想造反,而是因为陕西,山西今年大旱,田地无收成。现各地卫所士兵大量逃亡,田地荒芜。臣请迁陕西,河南灾民充实各地卫所,如此可一举两得。”
“孙师可言大善。不过,卫所制流弊重重,卫所将领皆为世袭不可用,士兵沦为将领奴仆无战心,朕亦准备裁撤。孙师可选其可用者组建新军,令军士专心训练不再从事生产,一应军需均由朝廷供给。其余老弱不堪用着皆改为民户。
喜欢崇祯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