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战果,并非是他的刀法真的如何了得,而是这些黑衣剑士的攻击方式,具有很大的缺陷。
在围攻常乐的这些剑士中,虽然流派众多,风格不一,但是使用最多的还是一刀流。
这个一刀流并不简单,一般把流派始祖神圣化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在烂醉之后被躺在身边的女子夺去刀,被袭击后脱险这样的故事还留存着,可见一刀流祖师的人性十足。
如果修行一刀流,就可以切实感悟到,一刀流是剑道技艺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练习分为打和学,进行近似于剑道形式学习的组太刀练习,也使用尊循刀理法的技艺和身体配合为中心的练习。
只是因为经验的不足,心里总是只想着“术”。
演习招式固定化了的组太刀的时候,因为熟知对手会做怎样的动作,所以总想着要“把动作做得流畅优美”,于是就只把“技”记住,而变得很少探求剑道所说的“可出击的机会”了,这就只学习了剑术的外形。
自古以来,在只学习招式的时候,在流派、道场里,攻击方会突然变换打法,或是把招式的顺序打乱,或是变换强弱缓急,以此来防止招式定势,从而进行不管对手如何变招都能应招的训练。
一般来说,古流剑术要能练到对突然的招式产生自发反应,不假思索地出招,是需要长年累月血汗交织的修行的,一朝一夕是练不出来的。
而只进行形式上学习的修行方法,则更是花时间,剑术学习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剑术修行者或是叫做爱好者,与流派的继承者的数量是不多的。
自从一刀流,大张旗鼓地把防具引入,把剑术学习爆发性地普及开来之后,心形刀流,神道无念流等也接二连三地,采取防具与竹刀并用的新学习方法。
自此“谁都能简单而愉快地修行的剑术”诞生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不学习组太刀,就学不会应对真剑的微妙的剑法”,于是剑技的练习方法细分为竹刀,组太刀,居合包含拔刀,延续至今。
剑道修行的境界,与其说是“打或被打“来争胜负,不如说是摆好架势,攻击时牵动对手的心,心动则获胜。
在与高龄者交战时,年轻人有时会以速度获胜,但高龄者一点都不露出“输了”的表情,这也有出击太轻的关系,但主要是因为“心没有动”。
心不动的话就不是剑道,而只是“剑的格斗”,顶多偶尔成功。
而互相格斗的话就是运动了,不需要“斩”的概念。
而俗话中的“不要打了以后获胜,而要胜了以后再打”这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实际的斩击时,形式学习学到的“术”与竹刀学习修行到的“气与机”两部分被融合起来发生了作用。
原本剑技剑术是一样东西,为了提高学习方法的效率才变成了“组太刀学习+竹刀学习”形式。
而渐渐地组太刀学习作为“古流剑术”或是“居合”留存下来,竹刀学习变成了剑道,一刀流与剑道的技巧,全都得到了学习。
对于许多人来说,剑道使用的3尺9寸太长太轻了,虽然大家命令说“要想着竹刀是刀”,但是很能这样想。当然,这句话从精神论的角度上是很好理解的。
当然竹刀与刀相比,还是过轻过长,而且又圆又直没有韧劲,而因为剑身过长,所以触刃的工夫过长。
倭刀的长度是3尺3寸,那么就可以认为以涉及到,触刃的工夫=斩的时机了。
首先有了触刃的停顿,剑刃交叉之后才是斩的时机,竹刀攻防成了剑尖交叉的攻防,这很令人不满,3尺9寸的竹刀之间的攻防,竹刀深深交叉的话,用一刀流的技巧压迫后刺对手腹部,或是从上压倒对手都是易如反掌了。
但是倭刀之间是不会那样深深的触刃的,从触刃的工夫开始多相交一寸就能定胜负。如果倭刀是3尺9寸的话也是一样的。我认为,为了不忘记这是日本刀的刀法,竹刀长3尺7寸以下重600g以上,可能的话700g是必要的。
而如果剑重600g以上的话,刺穿衣服一类的攻击刺面等.都变得困难,孩子和学生们的剑风自然而然也会改变的吧。
不改变竹刀的规定的话就无法学习假想实战的气与机了。
按现在竹刀的规定,就容易陷入“仅对现代剑道通用的学习”了。
因为不管怎么说,剑道学习用竹刀总是长刀比太短的刀有利,同样过轻的刀也比过重的刀有利。
而这样就给了常乐以机会,他在去跟这些剑士们战斗的时候,首先杀伤的就是这些,使用一刀流的黑衣剑士。
一刀流并不是不好,但是太过于注重一击必杀的效果,和剑术技巧的艺术性。
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呢,叫做这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个东西想要做到极致,就必定要牺牲其它方面的东西。
一刀流追求一刀杀伤的效果,那么就必须要牺牲其连续性和防御性,等其它方面。
这样的话,如果这些剑士们,他们不能够取得一击必杀的效果,就极有可能被人趁机予以反击。
而常乐就是很准的抓住了这个时机,在使对方达不到一击必杀效果时候,对于对方的薄弱环节,给予了一个致命一击。
随着那些黑衣剑士的纷纷倒地,对于常乐的围攻,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但是还没有等常乐,表露出欣喜,这个缺口很快就又被补上了。
喜欢反转修真时代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