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两个人都早已不需要依靠这种手段谋取功劳,所以他们俩驻守边境以后,都努力避免冲突,希望以“信义”争取对方的民心。
在双方一系列的私下沟通下,达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默契:
一;两人均开放边境,欢迎对方百姓自由往来,贸易经商。
二;两人常派使者互访,彼此沟通,增加信任。
三、两人均严命军队在边境上保持礼貌和克制。
有几次,饥饿的袁军将士军跑到河东境内收割庄稼,但之后,张郃就马上用同等价值的绢送给徐晃,作为补偿。
有些时候,袁军士兵打中的猎物,跑到河东境内才倒下,徐晃也都要求士兵把这些猎物还给袁军。
四、两军约定即便交战,也都要讲究“信义”。
战前,两人要派使者事先通知对方交战的时间和地点,绝不搞突然袭击,战后,两人都要命人收殓对方阵亡将士的尸体,并送还对方。
实际上两人这一年多来根本就没有真正打过一仗,只是有时候为了帮助张郃应付一下舆论才小规模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几乎不流血。
有人会说这两人真的这样迂腐?那要是有一方耍诈怎么办?
这当然是可能的,但是那得是双方智力相差太远的情况下可以因此取得极大利益的时候才值得。
张郃固然不必说,早已经是威名远震,想要偷袭他是千难万难。
而张郃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徐晃也并不是大多数高干部下所说的那种只是依靠攀龙附凤才得以出人头地的无耻小人。
这个人不但有过人的气度、非凡的武艺,而且非常善于安营布阵、能灵活的根据地形布置战略战术。
张郃甚至觉得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这一点才是最令张郃忌惮他的地方。
两人的惺惺相惜使得河东和太原之间有了一段美好的和平生活,因为双方重兵在此,使得山贼、异族纷纷绝迹,来往于两地之间的商旅可谓是连绵不绝。
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和袁绍与李归的默契也是分不开的。
李归其实并不想过早的参与到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去,而且他有这样做的资格。
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在没有彻底平定关东的情况下都无法来找李归的麻烦,这是由天下的地理大势决定的,非人力能改变。
南方势力缺乏骑兵、民风孱弱不足为惧。
李归的地盘偏远,又有山河阻隔,历史上除了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的政权外稍微有个人样的家伙就不会被灭,这一点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知道。
而曹操和袁绍两家之间漫长的边界只隔着一条黄河,虽然渡口不多可是也绝称不上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险。
两家无论是谁在试图远征关中的时候都无法彻底的的守住自己的腹心之地,所以先解决对手再消灭李归是唯一的选择。
而对袁绍来说,他的战略态势又要比曹操好得多,因为他攻打关中固然不易,但是李归打他也同样艰难。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自从李归彻底的倒向了曹操后,袁绍还是处于了一个被夹击的十分不利的战略境地。
所以张郃能利用天险作为依仗用少量兵力就挡住了李归东出的步伐,这对袁绍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虽然有很多人私下弹劾张郃通敌,但是袁绍一概置之不理。
但是这样的好时光只怕马上就要过去了,因为在中原战略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张郃之所以心事重重的原因。
自从曹操和李归公开结盟后,袁绍也一直想要寻找能牵制这两家的盟友,只是一直进行的不太顺利。
第一个进入袁绍法眼的是威震南方的小霸王孙策。
虽然孙策一直向许昌朝廷表示了谦恭,甚至还和曹操结成了姻亲关系,但是袁绍还是不认为这是一个会甘于雌伏的人。
所以他好几次派人试图将孙策拉过到自己这一边,但是却被孙策一再的拒绝了。
倒不是孙策对曹操有多忠心,而是因为孙策是一个很明白的人。
自己要是积极协助袁绍打曹操,且不说能不能赢,就算是真的打赢了曹操,难道曹操的地盘还能归自己?
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就不要掺和到这种争霸的游戏中来,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才是王道,要打自己也只打刘表。
一来这可以报杀父之仇,二来也只有吞了荆州自己才能真正拥有和袁绍、曹操、李归等人掰掰手腕的底气。
试问看的这样明白的孙策,袁绍又怎么可能轻易的忽悠的动他呢?
而孙策埋头盯着自己,这一点刘表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也同样不可能答应袁绍的要求和他一起南北夹击曹操。
而且刘表老了,两个儿子又斗得厉害,早已没有了当初开疆拓土的勇气。
至于益州的刘璋,那还是算了,面对凶悍的李归他根本连动一下的勇气都没有,袁绍也压根没有派人去。
外部是没戏了,但是袁绍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地从曹操内部开始下手,在这方面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就在不久之前,袁绍终于成功的说动了徐州的刘备起兵反叛曹操,而他也在第一时间亲率大军南下支援刘备。
其实刘备之所以要如此仓促的造曹操的反,完全是被曹操给逼的。
在和李归结盟后,曹操立刻就开始了对袁绍作战的准备工作:
第一件准备工作就是开始了屯田。
喜欢热血残汉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