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三十万人口的强大草原部落联盟就这样被李归用一万人彻底覆灭了!
不是驱逐,不是击溃,是一个不留的全部俘虏,这样难以置信的逆天战绩迅速的传遍了天下!
自先秦以来,游牧部落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惨败,李归的功业已经直追卫青、霍去病,成为了新一代军神一样的人物。
在感叹的同时,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这场战役会以这样震撼的结局收场?
这不仅是这个时代人的疑问,也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话题。
最后主流的观点是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结果,最最主要原因就是窦宪的愚蠢。
他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没弄清楚形势就贸然南下,进入了地形相对狭窄的银川平原一带,使得自己完全处于了不利的战略态势。
在包围富平后完全没道理的贸然分兵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使得自己实力大损。
在已经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错误的停留在一个危险的临近敌人的地方,最终给了敌人奇袭的机会。
要不是窦宪将部族置于了那样不利的特殊情况下,想要完全捉住几十万人的游牧部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而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李归天才的军事构想和过人的治军能力。
先是示弱于敌,诱敌深入,得以一举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
而后又利用小规模的缠绕作战麻痹了敌人,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没有立刻逃走。
最后选择了大雪天这个有利的时机一举迫降了敌人,可以说从战役的构想阶段鲜卑十部就处于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而明军精锐过人的战术能力也有力的保障了他计划的可执行性。
由于这种说法迎合了后世李归子孙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实际上得到了帝国官方的默认,又满足了普通百姓的英雄情结,得以广泛流传。
而包括李归自己在内亲身经历过这场战役的人对这一仗又是怎么看的呢?
实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实力才是取得这场大捷的关键,这就是李归发自内心的想法!
李归深知自己的指挥水平往最高里估计也就是一个及格的水平,更别说和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绝世名将相比。
但是自己取得的成就却丝毫不逊色于他们,除了有荀攸等人的协助外,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有远超对手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支持。
这种碾压式的优势不是说哪一个技术或者是哪一件产品带来的,而是秦州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半工业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带来的,是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得来的。
先说科技方面。
首先,在等待下雪的这段时间里,拿着望远镜、纸和铅笔的粗通测量技术的斥候们早已将鹿结部到廉县的地形地势画的清清楚楚。
在下雪后他们还乘坐着迅捷的狗拉爬犁多次来到了鹿结部周围观察敌情、测试道路,而鹿结部对此却毫无察觉。
鲜卑的斥候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能,就算是同样给他们这些工具他们也做不到。
经过多年摸索,秦州的测量技术已经研究出了了可以用步测、目测、铅笔测等多种方法测量距离、高度、坡度。
而这些方法,单凭个体的话,任你再是聪颖过人也是想不出来的,而且你至少得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吧?
第二个优势就是小型化、易携带的指南针的出现。
它的出现不仅仅是让测绘技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突破,更是让迷路远离了秦州的军队和商队。
其意义可以说怎么往高里估都不为过,要不然怎么会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呢?
第三样让李归能在冬天里自由行动的法宝就是棉花。
在上林苑发现棉花后,经过不断地摸索,充满智慧的汉人农民已经在关中一带小规模试种成功了棉花。
虽然这些棉花的品种不是很好,棉绒断不说产量还低,但毕竟也是棉花不是?
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冬衣的填充物来说,比棉花暖和的没有它产量大而且价格昂贵,比它便宜的又没有它暖和。
所以棉花一面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一些愚昧的人认为这是李归从天上带来的圣洁之物,所以它在民间又名“明王花”。
不过说来搞笑的是李归虽然知道棉花能填充棉大衣,可是他却不知道究竟该填充多少,为了保暖所以早期的棉衣都特别臃肿。
这些棉衣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棉花,而且不太实用,除非最冷的季节否则根本穿不住,因为穿上实在是太热了。
但是在军中这些棉衣还是颇受好评的,因为它还具有一定的防护性啊,至少摔倒了不疼不是。
第四样对李归征服北方严寒带来巨大帮助的是煤炉,而在这个小小不起眼的发明背后又是秦州一系列整体科技技术的体现。
首先,在征服了河东之后,在李归的指示下,煤炭这种黑色的燃料就源源不断的被送到了关中。
在汉代,煤炭虽然早已经被广泛利用在冶金、制盐等行业,但是规模一直不大,主要的用的还是木炭。
而且煤炭也并没有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古代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广大农村的燃料主体还是柴火,特别是在山林薪木资源丰盛,又不乏禾草秸秆燃料的地方,所以使用煤炭并不普遍。
毕竟相对于遍地都是的免费柴草来说,需要花
喜欢热血残汉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