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没有洗澡的条件,所以全军现在都已经是臭不可闻的,全身爬满了跳蚤,非常有可能流行疾病。
备用武器也只有少量,历经消耗之后也所剩无几。
而且敦煌已经派杨阿若献降,留在武威的酒泉和张掖使节也都没有参与到马腾的叛乱里,表示了恭顺。
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必要再让士卒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远征呢?
李归的看法得到了多数武将的支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远征,所有人都疲惫了。
但是一个人率先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个人就是新鲜出炉的凉州行营大总管张既。
他认为马腾乃是闻名遐迩的豪杰,现在虽然遭遇了挫败,但是部下还未完全离散,在胡人里的威望依然很高。
而颜家在武威经营了十余代,势力盘根错节一时也很难彻底清除。
而张掖、酒泉等地的豪强态度暧昧,对马腾、颜家的踪迹也说的含含糊糊,里面只怕猫腻不少。
他们或许会自认不能匹敌李归的大军,却不一定会畏惧李归留在凉州的部将,一旦大军东返他十有八九会再次掀起叛乱。
到时候一旦战事不利,凉州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就会丧失,而李归的声望也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贾诩非常同意张既的判断,他进一步更加完整的向李归阐述了必须进军张掖的原由:
首先,张掖、酒泉、敦煌虽然表面降服,但是当地豪强的势力丝毫未受打击,也并未对朝廷展现出足够的诚意。
张掖张家甚至还在险要之处修建关隘以自守,针对的是谁不是很清楚吗?
这些势力虽然力量不强,现在也并无进犯武威等地的实力,但是切断丝路、骚扰地方还是绰绰有余的。
一旦大军就此撤退,这些外托恭顺、内藏奸诈之徒,一定会再次作乱的。
其次,汉军离开河西已经很久了,这么多年下来周围的部落对于汉朝的强大已经没有太多的直观印象。
而道听途说的东西总会有人怀疑的,这就会滋长了一些野心家的野心。
一旦气候有变或者是有心人进行唆使,他们必然会怀着侥幸心理来试探朝廷。
凉州偏远贫瘠,与长安远隔万里,驻扎的军队多了代价太大,驻扎的军队少了就没有足够的震慑力。
而从关中驰援一来路途遥远缓不济急,二来千里来援士卒、军粮的损耗都是十分巨大。
第三,整个河西走廊的重心其实是在张掖而不在武威。
张掖土地肥沃,有金张掖之称,在此屯田,可以每年得粮至少四十万石,足以支撑四万大军的军需。
在地理上张掖正好处在南北的交通要道上,占据了它也就截断了南北,可以使得南北的胡人只能各自为战,不能联络。
为运输补给赶来的金城太守郭宪也补充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马的问题。
凉州号称出产良马,各郡都产,但是最最重要的马场却在张掖。
地处张掖的汉阳大草滩,自从中原王朝将这片草地从匈奴手中夺取后,它就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军马场。
西汉时代曾在此将来自西域的大宛马与本地河西马杂交,培育出了漂亮健壮的汗血马。
最多时,单单这一个地方就可以养马达10万匹,再加上其他的马场,实在是国家军事命脉所系。
只有彻底的占据了张掖,进而威慑酒泉,笼络敦煌,才算得是真正稳定了河西走廊,还可以为国家提供一个源源不断地输送战马和各种牲畜的畜牧基地。
郭宪提出的这最后一条立刻彻底的打动了李归。
原本李归因为拥有氐族的积蓄和历次征战得到的大量马匹,良马数量可以说是傲视群雄。
但是这几年不停地征战实际上已经几乎消耗了李归军大半的战马储备,而前一阵子极其窘迫的经济状况又让李归出售了不少马匹。
战马的消耗是如此之快,但是补充却是异常艰难。
和羌人各部通过贸易得到的战马不但数量上不稳定,质量上更是不如人意,而且越来越聪明的羌人要价也不再便宜。
而对于地盘的争夺使得北方的胡人大多和明人都是敌对关系,指望从他们那得到马匹唯一的可能就只有靠抢了。
实际上要不是这次从丁零各部和韩遂那里抢到了两万匹好马,现在李归军的继续出击就成为了巨大的问题。
这时杨阿若也从张掖赶回来劝说他道:“凉州地方贫瘠而民风剽悍,崇拜强者,鄙视贪图安逸之徒。”
“主公休辞劳苦,踏雪西征,则凉州之人才可以感受到主公平定凉州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现在西三郡人心不齐,兵革未修,可以一鼓而下。至于缺粮,不是还有几十万只羊可以吃吗?”
“见到主公如此神武,想要建功立业的人会前来追随,而心怀叵测之徒就会战战兢兢,这样一来纵然还有些许桀骜不驯之徒想要作乱,也会因为缺乏支持的人而迅速失败。”
大家的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又都合情合理,李归立刻下了决心,决定率大军继续西进。
有了杨阿若和郭宪作为向导,再加上老天偏爱,这一路行来虽有小的风雪却没有造成什么**烦。
一路上李归还看到了不少的汉代故城,这些古城历经风雨,至今清晰可辨。
倾颓的城垣虽不高大却大多还十分完整,而城市四郊的汉代墓群,埋葬着数不清不得魂归故里的汉朝将士。
喜欢热血残汉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