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从公元180年以后,北方各族和来自中亚的各民族就在彻底占据了北疆之后不断地南下进入关中、并州乃至豫州这些汉人的根本之地。
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也不得不一次性的放弃北方五郡,完全放弃了河套一带,使得边界完全退到远离长城的内地,甚至连太原都成为了前线。
在东北更是完全败退,比令人诟病的明朝还要萎缩了很多。
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得不派重兵守卫北方,但还是难以制止北方各族的南下,只好挑拨、刺杀、绥靖各种方法都用上才稳定了局面。
而整个西晋即使是在它最强盛的时候也经常被胡人打得落花流水,惨烈无比的五胡乱华早在这时就已经显露了端倪,可不是一件偶然事件。
但是这些事情几乎不会在史书里出现,三国演义里更是提都没提,所以历史水平半调子的李归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真的以为只有羌人才是不安定因素,在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羌人的方法后他觉得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
而其他的明人大佬要不就是南边山里的氐人,或者是关中、洛阳一带的下级官吏甚至是平民出身,无论是从见识上还是信息获得上都无从了解这些情况。
再加上他们部分人对李归的信任早已上升到了崇拜的程度,根本不会或者说是不敢去质疑李归的判断。
而不蒙逊不同,虽然在很多方面他承认自己和李归的差距就像天与地一般遥远,但在对胡族威胁的判断上,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常年累月的在关中、凉州的游荡,让他深刻的观察到羌人力量的逐渐衰弱和丁零、鲜卑和西部那些叫不出名的长相怪异的白种民族的凶悍和野蛮。
只有趁他们还没有凝聚起力量的时候打败他们,打得他们没有对抗的勇气,正如多数异族对汉人精锐的畏惧那样,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
还有一点不蒙逊和李归也有着深刻的分歧。
李归虽然不在乎北方各族的威胁,但是却认为在冷兵器时代是难以制服北方草原的,因为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验证了这一点。
这也是他不打算大规模对草原用兵的原因,一来没有太大好处,二来将来迟早要造出**,哪怕只是火枪,也会改变双方的战略态势,从而可以顺利的征服草原。
但是不蒙逊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征服草原或者是至少是震慑草原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来现在鲜卑帝国刚刚瓦解,新的草原霸主还没有产生,此时进入草原不会被迎头痛击。
自从大单于和连在钞略北地郡时被杨秋父亲射死后,因为他的儿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代立。
现在蹇曼虽然还没有长大,但已经开始与魁头争国,惨烈的斗争下,部众逐渐离散。
现在代郡以西的鲜卑都已叛离弹汗山王庭,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互不统属的势力集团。
第一部众分布在并州的太原、雁门等地。
第二部分分布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
第三为东部鲜卑,分布在幽州的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二来现在在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明人都占据着难以匹敌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与正常的中原政权和草原政权的情况相反,明人在骑兵上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一方面金属马镫与高桥马鞍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强了骑兵的近战能力,颠覆了骑兵的作战方式。
另一方面现在纠合了汉人、氐人、羌人和匈奴人的庞大骑兵队伍,夺取了各部族多年积蓄的好马,在骑兵数量上也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但是这样的优势是不可持久的。
马镫、马鞍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科技,传出去只是迟早的事,事实上李傕所部已经在用了。
而在进入了富裕的平原地区之后,氐族的尚武精神在迅速的退化,这一点恰恰是李归忽略的,但是不蒙逊看的很清楚。
至于中原河南尹迁来的人与京兆尹一带的原住民说实话完全不具备当兵的潜质。
明人的地盘扩大了,人口激增了,但是真正的善战之人却并没有增加太多。
而正是因为地盘扩大了,需要兵力的地方大大增加了,所以显得处处捉襟见肘。
而草原上的霸主不会长久空缺,一旦当它出现,面对着富裕却渐渐失去了战斗力的明人它会如何选择不是很清楚吗?
如何解决这个威胁?答案就是先一步征服草原。
征服了草原,将各个部落分而治之,谁强大就收拾谁,就可以有效的阻止强大势力的出现。
征服了草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掠夺北方善战却没有开化的蛮族加入军中,胁迫各部落出兵助战,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征服了草原,就可以使得关中等精华地方不受骚扰,真正变成明人逐鹿中原的大后方。
所以,草原,我不蒙逊来了。
当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候,明人的大军终于被发现了,几声尖锐的怒骂和凄厉的惨叫声拉开了战斗的序幕。
见到行踪已经败露,李思下令全军举火,充足的财力使得他得以模仿李归的计谋,一人两个火把瞬时将这里黎明前的黑夜直接变成了白昼。
羌人骑兵四散开来开始扫荡城外的丁零人,而弓箭手们整齐的向前压制城墙上可能出现的敌人,而真正负责杀进城内的是坚韧的明人步兵。
至于匈奴人,李思让他们呆在外围准备
喜欢热血残汉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