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帝王侍从官的统称。郎为“廊”的古字,指王宫典前的廓庑、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设,秦汉沿置,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名。秦及汉初,均属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无定员,出身或由任子、赀选,或由文学、技艺。为地主阶级出仕的重要途径。至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其分曹任事者称尚书郎,职掌与以前郎官不同。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战国策.燕策》:“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史记.田叔列传》:“有诏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人奏之。”《后汉书.独行传.李业》:“习鲁《诗》,师博士许晃。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郎中
官名。战国始役,汉代沿置,属光禄勋。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则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逐渐不加区分。随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之下的高级部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皆无没,多至千人......比三百石。”又“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隋书.百官志中》:“六尚书,分统列曹......凡二十八曹。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余并一人。凡三十郎中。”
礼部
官署名。东汉置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分掌藩国朝聘之事,魏晋以后沿置。东晋又设祠部,掌祭祀之事。北周始设礼部。隋唐沿其称,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礼仪、祭享、贡举等职,长官为礼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后汉书.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东汉光武帝)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旧唐书.职官志二》:“[礼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记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通志.职官三.礼部尚书》:“唐虞之时,秩宗典三礼。《周礼.春官》:”大过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五曰客曹......魏尚书有祠部曹。及**左有祠部尚书,掌庙祧之礼。”又“后周置春官卿,又有礼部......至隋置礼部尚书。”
史部
官署名。东汉始将尚书常侍曹改为吏部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时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本吏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晋书.职官志》:“[后汉江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曹名。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新唐书.百官志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入,为之注拟......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两制
唐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两官的别称。翰林为内制,掌起草内廷书诏;舍人为外制,掌起草中书制诰。两者职务、地位相当,故合称两制。《宋史.苏轼传》:“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参见“知制诰”。
令尹
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执掌军政大事,以宗族担任。《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刑昺疏:“楚臣,令尹为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流外
魏晋时创九品官制,至隋将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流外。唐、宋沿其制,有品级的流外官经铨造,可递升为流内官,分别称为小选与入流。唐吏部以郎中掌其事,宋吏部设有流外铨,专门负责流外官的铨选。明、清时,流外官称为未入流。《新唐书.百官志一》:“吏部郎中......人掌选补流外官。”又“凡流外九品,取其书、计、时务,其校试、铨注,与流内略同,谓之小选。”《宋史.职官志三》:“流外铨,掌考试附奏诸司人吏。”参阅《通典.职官一》。
六部
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又称“六曹”。其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门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随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之职掌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清末因逐渐设新的部,六部之名遂废。《宋史.职官志四》:“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明史.职官志一》
喜欢汉皇系统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