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军容严整,买卖公平,占领了一个地方后马上开展民政,将满族贵胄占据的大片良田分给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当地百姓马上就拥护起这支军队来,刚刚过了一个多月,已站稳了脚跟。
汉军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对占领区的统治办法,见效很快,此时科举的好穿好处便显现出来。
不只是为汉军提供了充足的初级官吏,也起到了千金买骨的作用,自从高鸿信在西安宣布建国之后,便有许多以前在清廷有功名的士子投奔过来,大大缓解了汉军对官员的短缺。
德楞泰、福宁接到旨意后,便马上开始整顿太原的军备,士兵们也知道义军就要来了,心神也愈发的紧张起来。在九月清军还奉命渡过黄河,进攻运城,想把汉军和陕西的联系割断,再把过河的汉军歼灭在山西,若是对付一般的义军这一战略自然是十分正确,但德楞泰、福宁都没想到此时的汉军在山西境内就有十五万人之多,虽然分守各地,但运城是和陕西联系的站,当然有重兵把守,主将正是严贵,汉军在这里兵力有一万五千人。
以德楞泰的四万大军自然可以攻城,但高鸿信过河以后,从西安运来了上百门大炮进入山西,此时汉军在山西的大炮比陕西还多,运城城头足足安放了十门大炮,德楞泰为了赶路,只带了轻骑回来,大炮都留在河南,头一天进攻,汉军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十门大炮齐发,打死打伤官军数百人,德楞泰无奈,只得远远围着。
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可以围上数月,等运城粮绝,但此时这最缺的就是时间,在城下转了两天后,无奈撤兵,严贵现在是越来越喜欢用大炮了,敌人只能挨打的感觉真爽,当然也不会傻得去追德楞泰。
德楞泰又转攻晋城,结果同样挨了一顿炮揍,只得灰溜溜的又换了个方向,经过长治时他更是碰也没碰,绕过长治,经武乡,榆社才返回晋中,此时已是崇祯七年的十月,高鸿信虽然作出了攻击太原的动作,却一直没有正式进攻,只是一直将太原附近转悠,并派有一只军队向北,向靠近陕西的县城都拿下,就按兵不动。
其实两省隔着黄河,拿下这些县城对陕西也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是汉军多拿下一个县城,影响力就强一分,将来不管是与清廷大战,还是向请和就多一分筹码。高鸿信也知朝庭是不可能和自己讲和,只不过讲和可以拖延时间,好让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现有的地盘而已,到时再慢慢把那些不重要的地盘让出来,虽然朝庭可能不在意,但前线的官军去却会分薄兵力守城。
攻击太原只是要分薄清廷的注意力而已,不能让他继续在河南全力与楚军作战,如果楚军被清廷全灭,到时朝庭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方面,而且汉军的地盘发展太快了,根据不稳,现在是考虑怎样把这一省半地好好消化的时候,而且甘肃还在后方,不彻底拨掉这个钉子犹如芒刺大背,怎么也不会舒服。
德楞泰回到了晋中,马上开始整兵准备和汉军交战,高鸿信也向前线增派了兵力,德楞泰、福宁加上太原的兵马共有六万大军,而高鸿信也集聚了将近五万大军,双方对持在交城,祁县一带,双方都小心翼翼,每天派出数百名侦骑搜集对方的情报,两军的斥候经常遭遇,爆发小规模战争,若是十人以下的小队,配上了燧发枪的汉军经常是以零伤亡的代价取胜,但十人以上就互有伤亡,三五十人以上就是官军大占上风。
毕竟在野外地带作战,武器的作用比起人的作用来说退为迟要因素,德楞泰、福宁手下的大军都是转战数省,多年征战的精锐部队,汉军经过数次大的扩张,其中一两年军龄的居多,而且刚刚才参加几次大战,许多只是几个月时间的入伍经历,无论汉军训练的多么刻苦,这种战场上得到的血淋淋经验是训练弥补不了的。
德楞泰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但却没什么好办法,毕竟斥候不可能派太多人,所有虽然官军精锐,但吃亏的往往是官军,这样双方对持一个月,官军的斥候丢失了近百人,对六万之众的官军来说,损失不算大,但已大大损了官军的士气,许多斥候都要数十人结伴才敢出去侦察,官军不得不大大增加斥候的人数,所获信息却更少。
两人一直想尽快与汉军决战,但高鸿信却以两县为防线,修好了严密的防护措施,若德楞泰敢用骑兵冲击在栅栏和壕沟后的火枪兵,那简直和送死也没区别,何况汉军手里还有二十门大炮。所以现在战与不战,选择权完全在汉军手里。
高鸿信完全不想冒险与官军决战,汉军现在根据不牢,拖一天,对现在的区域控制便强一分,若是现在决战,赢了,汉军现在也没能力再多占地盘,输了,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山西马上就站不住脚,即使退入陕西,官军也会跟着追来,若要在陕西大打,自己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后方基地,到时把自己的老底赔光,也只能轮为流寇。
虽然很想早日攻占整个山西,但还不到时候,该忍还得忍耐。
战事迁延之下,又到了嘉庆七年的年底。此时高鸿信治下已有四十多万大军,六七千万人口,四省半地。比当年的西夏王朝地盘更广,人口更多。
而清廷则为汉军占据山西寝食难安,嘉庆皇帝哪怕在木兰围场围猎之时也数次下诏,严令德楞泰、福宁赶快进剿。
德楞泰、福宁每日为
喜欢崛起1796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