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越来越弱。在很多公司,许多员工喊出“公司不是我的家”的口号,其实这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的打工族普遍接受。付出就要求回报,这一点都不过分。但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付出报仇的前提是要求企业的员工为公司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公司和员工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的博弈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工资。
因为员工和企业很难真正地相互认同对方,双方始终是在考察对方的行为之后决定自己的行为。员工会想拿这样的工资,是否值得为公司付出更多的努力?公司又不是自己的,老板会了解、认同自己的努力吗?公司会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支付一定的报酬吗?公司方面考虑:员工的能力,悬己否能胜任现在的工作?给员工的薪酬待遇,是否物有所值?员工是否会对公司保持持续的增长?
有一个这样的管理故事:
一个企业经营者某次跟朋友闲聊时抱怨诡“我的秘书圭李丽来两个月了,什么活都不干,还整天跟我抱怨工资太低,吵着要走,烦死人了。我得给她点颜色瞧瞧。”朋友说:“那就如她所愿一炒了她呗!”企业经营者说:“好,那我明天就迪l她走。”“不!”朋友说,“那太便宜她了,应该明天就给她涨工资,翻倍,过一个月之后再炒了她。”企业经营者问:“既然要她走,为什么还要多给她一个月的薪水,而且是双倍的薪水?”朋友解释说:“如果现在让她走,她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她马上可以在就业市场上再,找一份同样茅水的工作。一个月之后让她走,她丢掉的可是一份她这辈子也找不产到的高薪工作。你不是想报复她吗?那就先给她加薪吧。”
一个月之后,该企业经营者开始欣赏李丽的工作,尽管她拿了双倍的工资,因为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和一个月之前已是天壤之别。但这个经营者并没有像当初说的那样炒掉她,而是开始重用她。
从这个企业经营者角度看,他可以说是运用博弈的理论,通过增加薪酬使员工发挥出实力。如果当初他就把李丽炒掉,这势必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不和谐,而经过这样的博弈,双方都实现了共赢。
如果从公司的管理角度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现象:许多员工在工作中,经常不断地在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认为企业能够提供满足或超过他个人付出的收益,他才会安心、努力地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但是,很难判断、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完成工作,是否能够在得到高薪酬之后,实现老板期待的工作成绩。老板经?策的风险。
由于员工和企业都无法完全地信任对方,因此就出现了“囚徒困境”一样的博弈过程。企业只有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相对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员工能够获取应得报酬,他能够获得应得报酬,这样员工就能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结局。
在博弈的过程中,员工在衡量个人的收益与付出是否相符合时,会有3个衡量标准:个人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所谓的个人公平就是员工个人对自己能力发挥和对公司所作贡献的评价。是否满足于自己的收入标准,取决于对个人能力的评价。如果他认为自己是高级工程师的水乎,着高级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而公司给予的却是普通工程师的薪酬待遇,员工自然就产生怨气,就会出现两种结果:或是消极怠工,或是选择离开。
企业要想保证个人公平,最重要的就是量才而用,并为有才能者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一味地说教强调奉献不但无济于事,更是对员工的欺骗和不尊重。海尔的人才观是“赛马不相马”,说的并不是不需要量才而用,而是说不二应以领导对个人的评价作为竞争评价标准,而应以一套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用个人在工作中的实际绩效作为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要个人公平:还应该事先说明规则,保证让双方明白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员工相互之间的比较衡量就是所谓的内部公平。对于企业的分工来说,一个人无法完成工作的各个工序,需要团队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很难判断一个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也很难在岗位相近的员工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而过多人工干预、领导主观对员工的评价,进而反应在薪酬待遇上,常起不到激励员工的积极作用,而多是消极作用。公司只有统一的薪酬体系、科学的岗位评价和公正的考核体系,才能保障内部公平。
外部公平主要是员工个人的收入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水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企业必须在能够招到适合岗位要求的员工的薪酬水平上增加一份激励薪酬,以保证这份工作是该员工所能找到的最好工作,这样,一旦员工失去这份工作,将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相似收入的工作。因此,一旦员工失去工作,就承担了
喜欢巧学经济学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