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得知唐军向平壤城进发后,李世民就带着文武大臣登上了城楼。
看着远处尘土飞扬,那是一支骑兵到了,他们在距离城门还有数百步外停了下来,
在他们的身后十万大军缓缓而来,旌旗招展,刀剑如林,好一派威武肃穆,他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武器和铠甲擦的明晃晃的。
城楼上大齐的大臣们看着那严整的队伍,一个个心中充满了忧虑,国内城发生之事,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也知道高句丽现在也就剩下平壤城这一座城池可守了。
李世民回头对他们笑着说道“诸位不必担心,唐军在人数上也不比我们多多少,想要攻下平壤城这座坚城,凭他们的那些兵力想要攻下我平壤城那可不是一件易事。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话出自孙子兵法,在场的这些人自然都是听过的,李世民这样一说,他们的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城中可是有近百万人,总兵力也几乎达到了三十万,若是事态紧急随时都可以再组建出一支十万人的大军来。
正午时分,三十万唐军已经全部出现在了城下,他们迅速扎下了营寨,营地连绵成片,占地数里,为了防止城中的齐军夜晚偷袭,他们头顶顶着太阳,在营地四周挖了许多陷马坑,还用细绳将一串串铃铛串了起来,将这个大营都给围了起来,一旦齐军趁着夜晚出城偷袭,必定会触碰到这些铃铛,到时大营内的唐军将士自然就会知晓。
不仅如此,唐军晚上安排了三万将士,不断地巡视大营,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军就算是想偷袭那也是千难万难的。
对付平壤城,李密还是选择了同样的笨办法,从第二天起三十万大军就轮流开始了挖掘壕沟,他们首先选择的方向是大军正前方,也就是平壤城的东门。
如此做法自然是让李世民最头疼的,持久战那比拼的可是两国的国力,高句丽的国力如何能和大唐耗得起呢。
唐军在粮食方面可是富足的很,他们不仅拥有了大隋留下的粮仓,而且大唐百姓现在种植的粮食作物,产量都得到了惊人的产量,长孙无忌在关中之时,更是探听到大唐在冬天都可以种植粮食,长安城内外的粮仓全部被堆满了,这直接导致大唐的粮价下跌了不少。
为了防止出现谷贱伤农的局面,大唐官方出面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
有了这些唐军如何会缺粮呢。
齐军现在困守孤城,城中的粮食那可是吃一点少一点,近百万人的消耗那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按照正常的需求,城中的粮食不过能供应四五个月,若是节省一些,最多也坚持不了一年,一年之后平壤城就要面临断粮的威胁,到时候城中百姓必然会怨气横生,场面就可能会失控。
想到这些李世民就一个头两个大,但是却也无可奈何,至于投降,那他是不会考虑的,最多兵败身死而已,只是自己却连妻儿的下落都还不知道,就算是死了也死不瞑目啊。
李世民从来都是自信的,可是面对如日中天的大唐,他却总感觉力不从心,还没有打呢就想到了失败。
这段时间虽然自己不断地施行仁政,得到了高句丽百姓的拥护,但是这种短时间内取得的拥护,在唐军大兵压境的当下这种拥护还存不存在都是两说了。
他现在可是内外交困,对外要应付唐军围城的局面,对内还要小心提防那些有可能蠢蠢欲动的势力。
尤其是那些大家族,在他们的心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家族的利益我,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可以放弃高建武,又如何不可以放弃自己呢,这一点李世民可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当年的杨广触动了关中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于是整个天下都变得动荡,最终他也不得不去了江都,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能回到关中。这就是那些为了家族利益能够抛弃一切的世家大族的嘴脸,当然了这里面也包括他们李家,父亲隐忍多年还不是就等着天下大乱,自己趁势而起吗?
只可惜却被李密这家伙占据了先机,若不是如此自己也不想跑到这高句丽来了,这个李密简直就是他们李家的克星啊,他们李家谋划的一切都因为李密的存在而变得被动,父亲称帝不久就被李密所擒,至今还落在他的手里。
当年那位异士为他们李家测了两卦,一是李家当为天子,二是得关中则可得天下,正因为如此父亲才坚定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可是如今看来,这位异士口中的李家,恐怕指的是李密的李家,而不是他们这个李家啊。
第二句得关中则可得天下就更加没问题了,李密得到了关中,进而将整个天下变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虽然在人前李世民一直是自信满满,但是私底下他却无法像在人前那样来欺骗自己。
“唉!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唐军围城已经数日,四面的壕沟都已经形成,齐军现在就算是想要出城和唐军决战也做不到了。
近几日平壤城中开始出现一些高烧不退的病人,刚开始不过是寥寥数人,几天时间下来,却扩散到了数百人。
得知这一情况后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高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都脸色大变,这样的情况像极了瘟疫。
“宫中太医全部出动,并且征用民间的大夫,对这些人进行隔离,观察他们的情况,确定是否是瘟疫。”冷静下来
喜欢我欲扬唐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