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明白了杨继业所说,都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接话。
周夫子面色平静,但却不急着说什么,不表态实际上就是一种态度。
杨继业也明白,对于一般人而言,与生蛮的态度、立场,是自小就受到教育的,是排斥与瞧不起,从根子里就感觉生蛮愚昧、无知、不可靠近。谁与生蛮接近、与生蛮往来,也会让周围的人歧视。
对于秀才这种高端的群体,更会远离生蛮这种无法理喻的人。不仅低贱、愚不可及,还是没法教诲的群体。谁为生蛮说一句话,都会受到群起而攻之,更何况去给生蛮授课、开蒙?
杨继业也有思想准备,见各人闭嘴不说,便也笑笑。说,“各位师兄、前辈,我不知大家对熟蛮、生蛮是什么印象。荆蛮楚地之外的人,对我们荆蛮楚地又是什么印象?
据我所知,荆蛮楚地之外的人,看我们荆蛮楚地,就是一出吃生肉、喝生血,不毛之地,无法与外人沟通、交流,更对圣学无法读懂的地方。外面的人见到荆蛮楚地的人,都会远远避开,厌恶荆蛮楚地的人,对这里人说话的口音,也是极其排斥的。
对,就像我们如何看待生蛮的人一样。大家说,荆蛮楚地人才辈出,更是钟灵毓秀之地。物产丰厚,人才济济,对于圣学也是完全领悟、运用日常,感化世人、生民。
外面的人,何以对我荆蛮楚地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何其不公也?”
周夫子听杨继业这样说,脸上稍微有些微笑,依旧不说话。而那五个老秀才,彼此是在对视,也在体会杨继业所说的话。
实际上,他们到过最远的地方,不过是府城。在府城,如果得知是荆蛮楚地的人,对方的态度确实有不同,哪怕没有杨继业所说的那样恶劣,但却是存在地域上的歧视。
不说文朝,放在后世的群体,同样存在极其严重的地域歧视。市与县,县与镇,镇与村,高一级别的对下一级别的人们,就带着俯视心态。更别说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人对外来人的态度。
“我们看看历史,各位都是饱学之士,深知我族历史演绎。华族汉人,最初不过是在黄河流域,随着发展,逐渐向外演化、扩展,接受和改变的人群慢慢扩大到长江流域。而如今最为繁华的江南地区,才汉化多少年?
圣学之光,既然能够从黄河流域,扩散到江南、扩散到荆蛮楚地。使得心向圣学的群体越来越多,使得圣学发扬光大。这是历史给我们见到的,也是圣学的荣光。
历史会记载,一个对圣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使得圣学潜移默化,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使得化外之地,进到我们圣学的阵营。这是他们的付出,然后才受世人尊崇,得到荣誉。
如今,我们面对的不正是要将圣学向化外之地、推开他们心灵之窗,让生蛮生民感受到圣学的伟大,让生蛮之族,成为我们圣学之圣徒?
不管我们往前走,是不是走通这条路。都是心怀圣学,学以致用,都是对圣学最高的崇敬,用我们微小的光和热,交托于圣学的发展。
如果从后世几百年、千年看如今我们的所作,在我们给生蛮蒙童开蒙、开智,让他们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到圣学、接受圣学,自觉地按照圣学去约束自己,感染他们身边的人。那么,几十年后或更久远的岁月,生蛮会有什么变迁?
不难想来,生蛮一族,从最初是几个、十几个、百十个,一直到几百、几千,上万的人都认同圣学,心向圣学。对于我们而言,一开始肯定不会被外人理解,外人会排斥我们、会嘲笑我们、会找到我们家里来喝骂,甚至可能会拦阻路出手打人,以为他们才是清醒者。
可对我们而言,这是在做什么?将圣学推向生蛮,那是将圣学之光辉,普照到生蛮,是一生之壮举!也将是圣学发展历史的一大跨步。
各位师兄,我心里是这样想,不知诸位是不是认同我的想法。我想,各位饱读圣学,对孔圣所言:有教无类这句话的理解。对于生蛮一族,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圣学开启他们的民智?
这是一件影响圣学发展历史的大事,我一个人肯定做不好,才请周夫子邀约一众志同道合的勇士、睿智之士,能够将自身的荣辱完全交托于圣学发展的大事业中。诸位师兄,我相信你们有决心、也有这能力,我想,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会做出这件事,会在历史上留下各位的名字!”
杨继业语气坚决,那是确实信自己所说的事情。这也是有后世的经验所支持,五个老秀才,本身是科考的失败者,这时候,确实有一种浑身给打足气的充血感。
周夫子不等五个人表态,说,“各位,继业这是一心要将圣学发扬光大,是一件大好事。另外,县尊也支持在生蛮开学堂,会向朝堂建言,准许生蛮参与科考,恩泽生蛮一族。”
周夫子这些话不多,但透露的信息却不少。即使到生蛮为学堂授课,不能被荆蛮楚地其他书生所接受,可有县里官府支持,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就会少很多。
“杨咏石年少志高,我等虽老朽,但残躯犹在。对圣学之向往,那是骨血牵连,不可更易。如今有为圣学而献力之机,我等不敢居后,必然全力以赴,做成这件大事……”一个人表达态度,其他几个人也是热血沸腾起来,纷纷表示,不会居后,扯人后腿。
杨继业见这
喜欢一品权相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