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自己被学校开除之前,非云烟早就对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考高分的教育评价体制心有不满了,现在更是对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嗤之以鼻。
说到高考,你就不能不见识一下中国高考制度,甚至可以追溯到延续了几千直到1905年被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提议废除的科举制度。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很高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从此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了各个朝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重要的手段。
科举制度,现代用语那就是小升初、中考、高考直至考研究生等考试了,他虽然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与制度,但是从来就没有失去其在每一个朝代中的锋芒——只不过,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方便,添加进入高考制度里面具体要细考的内容就有问题了,尤其是明清所采取的的八股文对读书人的桎梏更是严重,就跟现代社会高考中要考马哲一样。只是在这种思想控制的阶段中,没有多少人能够不畏上、不为下的。
自从进入高中之后,非云烟就不再喜欢为了考高分去读书,而是随着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略许多的课外读物,虽然少了一些虚高的分数所能带给自己的虚伪,却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境界早就是没有几个人可以理解,而且从那以后他享受更多的是真才实学的增长,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起早摸黑。
曾经有同学问他,考试要想考到好成绩应该从何处找攻略,他只是欣然一笑,说道:“若你想要的只是一时的风光,就去死记硬背吧,不要出现太多自己的想法,自我色彩越淡,你所能追求的分数就越多。”
一个读书如此淋漓的,看起金庸的武侠小说起来那是顺手拈来的——他好像根本就没有花一天的时间就将《连城诀》看了一个遍:这位大师果然没打诳语,《连城诀》居然把主角写得如此凄惨,根本没有任何主角光环。
“你觉得这部《连城诀》写的怎么样,有没有带给你一阵又一阵的压迫感压。”老和尚真会挑时间,就在非云烟读完《连城诀》不到5分钟之后,他就适当地出现,“你可知道金庸先生为何要写如此惨烈的故事?主角狄云所遭受到的欺骗、背叛、折磨与打击难道仅仅是因为命运无常吗?”
“大概表达的是一种那个年代社会的一种强烈的控诉吧?”非云烟是喜欢武侠的,可是他本身文学水平其实不是很高的,要不然他的语文成绩就不是每次都考九十几(满分150)分了。
“学霸就是学霸,有些事情一点就通。你可知道,这连城诀故事主角狄云的原型,就是取自金庸小时候家里的一位仆人。根据《连城诀》后记,狄云的故事背景借用了金庸以前的一位叫和生的家仆,并在和生的真实事迹中发展虚构而成。金庸说:和生生于乡下,青年时期家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姑娘甚是漂亮,遭到当地财主嫉妒,栽赃。他更是窜通官府陷害他做贼,在被殴打致驼之后,又被送进监狱,出狱后又遭到了报复,再度入狱。这段时期中,和生父亲、母亲都气死了,他的未婚妻也被财主少爷娶了去做继室。狄云被陷害的经历与和生如出一辙,金庸在后记中写明,这正是为了纪念小时候带过自己的和生。”老和尚一面用手一个一个地扣着手上的佛珠,一面滔滔不绝地跟非云烟探讨着。
“恐怕不止这么简单吧,为了钱,徒弑师、兄弟残、出卖朋友、占人妻、贪污纳贿、草菅人命——哪一个单独算起来都是死罪难逃的,更何况一起具备了呢?”非云烟发挥自己总结归纳的本事,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意兴阑珊地说到:“这还当时香港的社会变迁有关,各个人物欲横流、对金钱盲目的崇拜与追求让整个社会的人性扭曲殆尽呀,别说普通的市民彷徨迷失,就连当时香港的整个司法界,尤其是警察队伍的腐败那更是触目惊心,个人英雄在那样一个淘金热度如此浓厚的时代里,又能干什么呢?清高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被扭曲的现实面前高高地抬起头的。”
“既然你如此通透那就更好了,你再去读一遍《连城诀》吧,看看这次又有什么不同?”老和尚大手一挥,就见那本《连城诀》扑面而来,一阵眩晕之后过了一段时间,非云烟这才从昏迷中醒来,只见四面都是围栏——在这个矩形形状的监牢里,里面全是实打实的强,而外面则是用一根根铁质柱子围起
喜欢行起江湖坐骑江山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