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唐卫国对于这种情况,也是无能为力。他也曾上门找过这些家长,有些孩子头脑很聪明,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假以他日肯定能够学有所成。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家里的大人都要忙着做农活,而留在家里的则是一大长串留着鼻涕吃手指的孩子。而唐卫国十分好看的学生,明明自己还是一个瘦弱的孩子,甚至身长还不及自己的腰间。就已经可以熟练的一手抱着哭闹的最厉害的妹妹,一手砍柴烧水做猪食了。
然后唐卫国一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学生从家里忙到家外,做完猪食又去山上拖回来干柴,一遍又一遍,碗口粗的干柴这个瘦弱的孩子,轻而易举地就给拖回家了。然后劈柴做饭,实际上就是把一锅乱炖,刨除剁碎放进去的野菜还有红薯块,里面的米少的可怜。
一堆小萝卜头吞咽着口水围在灶台,乖巧懂事的模样让唐卫国看着心酸。然后小一点的孩子,就会把这些饭一大半装进坛子里,然后拿着碗一起放入篮子,就那么摇摇晃晃地出门给在地里干农活的大人们送饭去了。
唐卫国后来再也没有去家访过了,也没有再去劝说过家长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有时候唐卫国自己的心生茫然,为什么家里明明穷的吃不上饭了,还一定要生那么多的孩子。生下来这些孩子,又不去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以后也会沿着父母的脚步,以同样的经历开始自己的人生。
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唐卫国拼命地给这些孩子灌输读书的重要性,这是对于出生贫苦的孩子们来说,最公平也是最简单的,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方法。但是这些从小一直生活在这一方小天地的孩子们,那里会懂得这些。
再然后唐卫国给他们描述,外面世界的美好生活,是他们出生以后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可惜性情坚韧的孩子终究是少数,有的孩子努力念完了小学,但是败在了路途遥远的初中,然后到了适龄娶到一个能干踏实的妻子,再生很多的孩子。
尤其是念过书,明白事理的孩子们,他们的想法开始发生变化,最后却无能无力继续延续父母的脚步,这才是一件更加残忍冷酷的事情。
小孩子心性不成熟,还没有健全成熟的思想,他们不懂这些道理,大人们总该明白吧。他们是明白清楚的,他们自然知道读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知道归知道,做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庄稼汉子,生下来的孩子,以后自然也会学着怎么伺候庄稼,会学着怎么除草拔苗,让庄稼生啊,在古代那可是秀才公状元郎,距离他们太遥远了。
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生下的孩子,就是养儿防老的,踏踏实实、本分勤劳就够了。
方圆几里有好几个生产队,这么多年陆陆续续也出现过几个靠着自己努力、或者读书学习、亦或者抓住机遇,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的,和过去天差地别。但是对于这些人家来说,他们就会觉得是人家命好,命里造就注定了,至于他们就是普通人,本本分分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足够了。
至此唐卫国才终于死心,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他心里明白,对于这些家习,不是一个活着两个孩子,动辄家里生了八九十个孩子的大有人在,多子多福嘛。
在这些人家里,孩子也是一个劳动力,从小他们就会做家务、拔草捡柴,如果他们都去学习了,学费书本都是一个长期的开销。而且少了一个孩子帮忙做家务照顾更小的孩子,就代表着家里的一个劳动力需要回家,这样能干的农活就要少了,年底能分到的粮食就无法养法一家老小了。
不说这些自己本身就没有文化、家里条件确实艰苦的人家了,就是他们这个筒子楼里,都是在工厂里上班的工人。也都是有一定的文化的,有些小学毕业的,在厂子里待得久了,周围都是读过书念过字的人,潜移默化中也会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依旧有不少家长为了省钱,就等孩子大了再送去上学,直接跳级或者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打着精明的算盘,觉得这样能省下不少学费。所以有好多孩子,明明到了该入学的年纪了,家长们还是不慌不忙等孩子再大两岁,再去学校念书。
他们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只是面对家里的存款,他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总是想着拖一年晚一年,能省一点学费。
所以唐卫国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带着孩子去省城生活。国家在飞速发展,对于孩子的教育也重视起来了。唐卫国和大哥通信里,大哥就很多次提及,立江立远两个孩子随着年龄大了,主意也越来越大,一个想要出国,一个想要去首都水木大学。
为什么周围的孩子还有村里的孩子,大多是懂事听话的呢,叛逆主意大的孩子少之又少。因为他们从小成长的环境,就在目光所及之处,根本不知道外面广阔的环境,不知道天地间是有多么辽阔。
“刚开始做生意肯定难,大哥是读书人,大嫂一直在医院工作稳定,他们也都不认识什么生意人。家里以前的亲戚也都差不多断了联系往来,咱们去省城,就是白手起家。我考虑过了,家里虽然还有点存款,但是我们去了以后,要先把房子租下来。
然后
喜欢团宠八零年代小糖包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