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回,慈母仙逝去,孝子诚送终
诗曰:十月怀胎百般苦,一朝分娩笑开怀,
养儿防老平常事,忠诚孝顺无世外。
这首诗说的是,作为子女,必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老母亲,十月怀胎之苦,是他的一种劫难,我们必须记住。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仁孝治理天下,要宽以待人,实行仁政,让人民休养生息,倾覆国税,做一国之君,保一国平安,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才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老百姓才能够拥护你,就像唐朝的宰相魏征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之所以能把唐朝,通过贞观之治,形成了繁荣的盛唐景象,就是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为君之道,不是我们平常百姓所能把握的。
作为我们百姓人家,以孝治家,孝道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本所在。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从汉朝以后,汉武帝共用董仲舒,听从他的建议,以儒家思想统治国家开始,一直都推行的是孔孟之道,那么倡导孝道,是各代君王,极其重要的施政方略。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传承孝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lún_lǐ、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像王宇这样的穷人,以打柴为生,赡养老母亲就是因为王宇的孝顺,,感动了狐仙小红,二人结为夫妻。
在后来的岁月里,初心不变,仍然是赡养老母亲,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因为王彩莲的关系,牛圈村李家,把一块山坡地租给他,成为他安身立命为的本钱。两个孩子一个出嫁了,一个做了刘夫人的干儿子。日子刚好过一点儿,80岁的老母亲,杀手人寰,驾鹤西去了,让他无比的悲痛。在一双儿女的帮助下,料理好老母亲的后事,为了不给自己的儿女添麻烦,也为了不让他们惦记,趁着自己中年体力还好,一个人拿着必要的生活用具,搬到了自己山里的注重的地块王家坡。
王家坡位于清清河山谷东岸,是山里一块儿不可多得的好地。这里地势平缓,梯田的地块都很大,最大的一块有三四十亩,总共有将近200亩的土地。老李家说是租给他,实际上也就是每年一斗半的租子,相当于送给他白种植一样。老管家牛和,更是百般的照顾,200多亩地一个人怎么可能种得完呢?为了帮助他,在播种季节,见苗的季节,除草的季节,秋收的季节,都会帮助他雇一些短工,当然了,雇短工的钱都是老李家出了。特别是在清清河上,老管家牛和特意架了一架水车,帮助他浇灌。因为水利条件好,土地又肥沃,这200亩土地,专门种谷子,每年要打上好几万斤,老管家牛和全部高价收购走,几年的功夫,王宇就把王家坡这块土地买了过来。
王宇为什么要买这块土地呢?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啊,有了土地就有了财富,有了土地就有了活儿干,有了土地也就有了自己的根。王宇特意把自己母亲的遗骨,迁到了王家坡,修了一座坟,刻了石碑。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王家坡和大荫坡隔河相对。大荫坡大阴坡是他和小红相遇的地方,也是他常年砍柴的地方,现在,在王家坡干活,抬眼就可以望见大荫坡的一切,就好像守着自己心爱的人一样。
小红走了以后,母亲曾经几次耽误了给自己再找一个人,但是在他心里放不下小红,又怕两个孩子,来了后妈以后受委屈,所以他自己一直坚持的是一个人,一方面是为了孩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他心里的女人。小红在他心里就是天上掉下来的仙女,能够看上他,和他共同生活几年,以及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福气了,怎么可能再让别的女人占据他心里的这个位置呢?
现在,老母亲已经不在了,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他心里唯一的期盼,就是小红,他希望有一天,他的守望再次感动他,能出来和他相见,夫妻白头偕老。一想到这些,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心里就暖洋洋的。看到自己种的谷子,一年一年的大丰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所以,干活更卖力气了。
王宇作为一个樵夫出身,第1个就是实在,让人说有点死心眼儿,实际上就是一个朴素的感情,朴实的作为。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善良。他在山上住,在山上吃,在山上生活,他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种的谷子,从来不像别人一样,扎许多草人,挂很多五颜六色的布条,去
喜欢浅山神话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