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现代不同,古代的考场是独立的房间,每一位考生都会在一间房间里面,这个房间便是他们鲤鱼飞跃龙门的尺寸之所。
现代考试,以分科制作为考察重点,换算考试时间基本在一个时辰左右,而古代的科举制则是在独立的考房之中一呆便是两天时间。
所在考房之中,考生们都被备上些许干粮,两天不出房间,这绝对是个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威严的贡院,巡察的考官们走在栉次鳞比的考房过道中间,一双双犀利的眼睛巡查作弊之人。
李运在天字号二排八号房间,考试过程中,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考查“明经”之要,便在于一个背诵。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完形填空,从古书上面摘录一段文字,空选出的句子便是考生们填写的。
明经相对考生们而言,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三十老明经”,意思就是说三十岁考取明经科是年龄比较大的。
明经是保分题,故能够参加科举大考之人,基本都会不会送分,而重中之重在于“策问”,所谓策问就如同行测论文。
行测在于考生们的理解能力,诸如治国理政,行政之策等等,若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傻秀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虽是文采斐然,却难以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
而这恰是筛选人才的过滤网。
李运奋笔疾书,旁人填写“明经”典语用了足足一天时间,而李运则是仅仅用了不足半天时间。
他两世为人,脑海中的文学知识,就如同移动的百科,搜之即来,落笔即是答案。
当他打开策问的题目之后,李运先是一愣,却见纸上赫然写着五个大字:“何以平西南。”
此题观此便知,这是朝廷问策,该如何解决西南隐患的问题?
此乃国策也,按照往届的考题来看,科举策问的题目大都是朝廷议论的政策,而议论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朝廷已经有了明确办法。
这对于皇子贵族们而言比较占优,毕竟朝廷决策,他们多少会有所了解。
然则,今年的考题是“何以平西南”,李运可是知晓,西南乃大唐帝国的一大隐患,近年来,太宗皇子多次论证朝堂,想要觅得良策皆是无果。
连朝中大臣们都想不出来的策略,却出现在策问的考题之中,这无疑是增加难度。
尤其是李承乾、裴律师等人,他们看到题目之后,无不露出了难看的表情,李承乾身为太子,朝堂旁听,如何不知李世民多次议论此题。
可论来论去,却是没个结果。
“可恶,父皇这次的考题竟然是无果之策,这该如何论证?”
李承乾暗自咒骂,若是其他政策,他大致熟知一二,可这个考题,连朝堂都想不出答案,他可如何下笔撰写?
诸多皇子之中,大都陷入犯难境遇,包括李运看到此题后,也是陷入了良久的沉思当中。
要知道,于唐朝时代,为了方面朝廷管理,西南地区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剑南道、黔中道和岭南道,而掌管这些区域的长官便称之为“节度使”。
节度使一般也是一州刺史,通常由当地的土司任职,土司掌管一方,天高皇帝远,对于朝廷命令,他们爱答不理,便是吃定朝廷奈何不了他们。久而久之,节度使的权利膨胀,若达到一个极限的话,朝廷便难以掌控。
尽管贞观初年,节度使的权利还未曾显露膨胀之态,可李世民不傻,作为古代少有的圣君自然看到了其中隐患。事实证明,李世民的想法是对的,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便是节度使权利膨胀的最巅峰,导致大唐盛世从此一蹶不振。
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多次上言谏策,想要避除隐患,可终究是没有好的方法。
唐初,便是有着不服从官职的“节度使”企图造反,朝廷多次派兵镇压,虽是胜之,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他们。
西南之地,高山峻岭,地势复杂,不似平原之地,一马平川,纵目望之已是千里之外。而李太白的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便是对西南最好的形容。
不少功勋子弟,看到考题之后,个个眼睛里面放光,他们早听闻西南之乱,有着不少人的父辈前往西南镇压叛乱。
所以浮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方法精髓便是一个字:打!
区区南蛮子?胆敢叫嚣大唐帝国,那便让你知道大唐帝国的厉害之处,不服从命令,那就打到你服从命令为之。
“不····就是南蛮子吗?这还不容易?”不少人心中暗暗自语,认为今年的考题很简单。
当然,这也是几乎是所有人的想法,总结四个字:不服就干。
包括太子在内,想不到其他好的办法,无奈之下,只得落笔撰写一篇如何平叛西南的策问。
李承乾也不愧是太子,他撰写的策问,尽管以“打”为主题,却在其中加入了不少战略性建议,可见他这个太子也不是吃闲饭的,这些年跟在李世民身边总归是有收获的。
尽管李运仅用了半天时间便是将第一轮考试完成,可他足足又花了半天时间,他没有陷入大众思维,而是沉思良久,脑海之中浮现出了无处平定西南的策略。
可他想的诸多策略,皆是一时之策,正如“打”的策略,或可解决一时之难,却做不到根除祸患。
因此,想要在此次科举大考之中获胜,取得一甲头名,其根本便在于此。<
喜欢大唐第一废物王爷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