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谢宝树走出了小木屋。
此时的外面,天色渐暗,已经没有多少人烟。谢宝树走出来,发现地面上,一片狼烟。还有不少的卫兵,正在驻守城墙。为了抵御妖族偷袭,日夜驻守。
与现代不同,古代的信息通讯技术极为落后,战场的信息、命令是很难迅速层层传递的。尽管在古代的指挥系统中,指挥员需要依照不同颜色、样式的旗帜以及各种乐器来传达命令,“擂鼓进军,鸣金收兵”,但实际上这种有限的通讯技术能够传递的信息非常少。
军队被划分为各部各队,而指挥员只需对下一层的指挥员进行传令即可,这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简单有效。在收到命令后,各个基层单位便按照指令进行相应的战术动作,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谢宝树去过现代,知道战争完全不同。
就算是古代有修士,传递消息,也不是很方便。
因为人多,打起仗来,前面可能顾不到后面。而且四周到处都是妖兽,有时候消息都很难传回来。
只有基层单位完成相应的战术动作,战争才能有序地进行。若无战阵,军队在对敌之时只能像恶犬一般搅成一团互相撕咬,各兵种、武器的配合也需要足够的展开空间,这些都需要通过阵列进行,否则友军的膝盖可能被己方的箭矢射伤,腰子可能突然挨了队友一枪,头上莫名被插上一把砍刀,偏偏对方还不是故意的。
此外,战阵一般配合战术使用,来针对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武经总要》曾对战阵的作用进行讨论,认为正确使用阵法,“先偏后伍,弥缝其缺,用以乘机而佐胜”,可以“因山川形势之宜,讲步骑离合之要,不嚣不隘,按阵而居,常以我逸待彼劳,常以我治待彼乱,常以我近待彼远,常以我饱待彼饥”,来获得对敌的优势。
就以马其顿方阵来说,前排,也包括侧翼,重步兵承担着肉盾作用,通过铠甲与护盾降低伤亡。然而前排重步兵需要承担防御任务,进攻便难以兼顾,此时后排的士兵就需要辅助“输出”。身处于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只需要举着萨里沙长枪保持阵形向前推进,便可以保证方阵的整体安全。
阵形有着各种各样的战术目的,如牝阵在前锋后分左右两支骑兵,作为整支队伍的机动力担当,其外部围绕着步兵部队以防止对方突袭。战时则凭借机动力的差距,以骑兵、步兵交替出战来维持体力,以雁型前进对对方左右翼同时进行包抄,而此时替换下来的那支部队仍可作为预备队防止对方突袭。
战阵的规模有大有小,百人可以成阵,十万人也可成阵。
比如大隋时期的平戎万全阵,参与人数达到十四万又九百三十人,规模极为庞大。但若更宽泛地讨论,那么军事部署中阵形的设置对于更大规模的集团战役也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
战阵是一种战术上的部署,在职业军制尚未大规模确立之时,由于军队来自于不同的系统,于是军队内部的协调问题都需要统帅来解决。除了对各支安排不同的任务以外,各司其职,最常见的便是通过阵形、部署来对减少磨合的问题,这两者常常配合使用。
比如说在周代,兵制还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兵制,当诸侯要征调辖下的兵马时就需要采用战阵来对各部兵马的位置、职能进行安排,否则兵卒散乱无章,很难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在唐朝初年也同样有所体现:由于军队整合自地方藩镇,故导致不同系统之间出现了指挥协调的困难。为了解决协调问题,唐太祖与唐太宗二人开始强调阵图在军事指挥系统中的重要性,各部人马按照阵图各司其职,而军队在大多数集团作战中也确实没有出现不同系统军队间的协调问题,这与隋末的情况可谓完全不同。
战场上,交战双方排成整齐的军阵,相互冲击、挤压、碰撞。排在军阵前列的军人一般首先承受攻击,伤亡率往往比后排的高得多,尤其是骑兵冲击军阵的时候,高速相撞更是惨烈无比,很可能双方前几排士兵都会全部阵亡。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同为士兵,为什么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是根据一定原则安排还是纯粹随机的?前列士兵为什么明知危险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一般来说,由于军队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指挥官大都是把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的精锐老兵安排在前排。
敌军在冲锋时都是由几十名战斗力最强的士兵打头阵,剩下的部队紧随其后。只须集中火力将这几十人消灭,剩下的敌军无论数量再多都会溃散。
中前排士兵一般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精锐,一般的士兵想去还去不了。前排士兵至少是见过大场面的,看到敌人气势汹汹而来,也不会撒丫子就跑,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而且,战争弓弩对射是常态,双方军队中真正能直接近战的机会不多。交战时通常都会先用弓弩进行远程射击,或者封锁包围,等待对方粮草断绝,不会轻易的投入正面对决。
一场大的会战中,这种封锁、骚扰、试探可能占据大部分时间,真正的决战反而很短暂。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士兵承受的伤害主要来自弓弩等远程武器。在弓箭远程抛射覆盖下,无论前排后排,中箭几率都是一样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护的更好,相对也较为安全。
除此之外,军阵在作战中根据实际需要经常变换队形,比如大唐
喜欢磨刀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