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稽胡的部族虽然散落,但是却有两大军事支柱,一个驻守在河西的离石,叫做“穆友”,另一个驻守在河东,叫做“天柱”,而这里的河西河东,所指的是汾河以西和汾河以东。
我们从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出宇文邕和阿史那皇后之间的夫妻感情是怎样的。
宇文邕的后宫并不多,不过寥寥数人,他的一生一共生育有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这些儿女中却没有一个是阿史那皇后所生,除去阿史那皇后可能患有不孕症的可能之外,最大的可能则是,宇文邕和阿史那皇后的夫妻感情并不和睦。
而如今,突厥的可汗已经换成了佗钵可汗,并且收纳了高绍义,帮助高绍义称帝,这一系列举动已经表明了突厥人的立场。
什么立场?站在北齐的立场。
而佗钵可汗之所以如此支持高绍义,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一直奉行一种大陆均势政策,这种政策就是要让欧洲各国彼此牵制,防止在欧洲大陆上出现霸权国家,这样一来,英国便可以长期维持自己在欧洲的利益,及其海上霸权。
突厥一直以来所奉行的正是类似于英国的这种“均势”政策。
佗钵可汗曾说一句名言:“我在南方有两个儿子孝顺我,我还需要担心没有财物吗?”(《周书·突厥传》: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
托钵可汗所称的两个儿子,说的就是北周和北齐。由于北周和北齐长期对峙,而突厥又实力强大,因而,无论北周还是北齐,都对突厥极尽奉承,这样一来,突厥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因而,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突厥一会儿帮助北齐,一会儿又帮助北周,几乎没有立场可言,而这恰恰是突厥人聪明的地方,只要两个“儿子”不停地争斗,突厥人就有享受不尽的财物。
而宇文邕朱杀权臣宇文护之后,励精图治,图谋伐齐,北齐皇帝高纬却昏庸无能,残害忠良,最终北齐被北周所灭,原先双方对峙的局面瞬间被打破了,最大的受害人就是突厥。
宇文邕吞并北齐之后,无论版图,还是兵力,都迅速扩充,迅速强大起来,这对突厥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原先两个儿子孝顺自己的局面荡然无存了,却换来了一个充满威胁的对手,突厥怎能甘心,因而,面对高绍义的投奔,佗钵可汗热情地张开了双臂,迎接高绍义的到来,并协助高绍义称帝。
转过年来,即建德七年(578年)二月,北周在徐州取得了对陈朝军队的全面胜利,并生擒了陈朝大将吴明彻,王轨带着北周精锐之师凯旋而归。
而到了三月二十五日,宇文邕突然宣布,改元宣政。然而,宇文邕刚刚改完年号,幽州(今北平)就出事儿了。
四月,突厥突然发动了对幽州的侵袭,杀掠百姓,掳掠财物,当时驻守在幽州的幽州总管刘雄,率兵迎击,与突厥人发生了激烈的作战。
然而,幽州总管刘雄兵力有限,最终寡不敌众,牺牲殉国。
这一事件彻底惹怒了宇文邕,宇文邕已经忍了很久,此时他已经忍无可忍。
此时南方的陈朝,已经被北周挫败,根本无力再战,所以,陈朝对北周来说,根本没有威胁。
既然没有了后顾之患,宇文邕完全可以集中兵力,迎击突厥,但是宇文邕还是要找一个人,此人是最大的军事保障,此人就是宇文宪。
然而,让宇文邕失望的是,曾经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宇文宪,此时竟然卧病在床不起,名将居然变成了病猫。
宇文邕生气了,这是真正的关键时刻,宇文宪你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掉链子!
宇文邕怒道:“你若不去领兵北伐,你让我派谁出征?”
宇文宪却不为所动,依旧一副病怏怏的模样,有气无力地说道:“臣侍奉陛下,实在是尽心竭力,只是我现在实在是重病在身,无法领兵啊。”
看着一脸病态的宇文宪,宇文邕不知道他是真病还是假病,但是透过宇文宪的眼神,宇文邕似乎真的看到了一种疲惫感觉。
从征讨北齐,到讨伐稽胡,宇文宪一刻都没有休息过,也许他真的累了,宇文邕没有再勉强,也没有多说一句话,转身便离开了。
此时的宇文宪并不知道,宇文邕这次转身离去,将成为永别。武帝病危
自从伐齐胜利之后,宇文邕就已经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对此,《周书·武帝纪》是这样记载的:“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
如此豪言壮语,纵览几百年间的历史,没有一个皇帝敢说这样的话,即使是曹,即使是苻坚,即使刘裕,即使拓跋焘,都不曾有这般气魄。
而宇文邕不仅敢说,他更敢做,他要让这破碎的世界重新整合,让分崩离析的天下寰宇一统。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二十三日,宇文邕将北周大军分划五路,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
带着对梦想的憧憬和渴望,宇文邕再一次跨上战马,再一次走向他熟悉的沙场,这一年,宇文邕36岁。
为了后勤保障不出问题,宇文邕下令将关中的驴马全部征用,不论私。
宇文邕似乎是牟足了劲儿,一切蓄势待续,瞄准了目标,就只差最后
喜欢隋唐风云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