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户部尚书郭允厚的支持,再加上左副都御史李夔龙在边上敲边鼓,想要反对的文官们顿时退缩了。说到底改国子监为大学,和推行义务教育法这两件事,跟这些文官的利益并没有多大冲突,他们之所以站出来反对,也只是害怕皇帝借此乘机加税而已。
现在皇帝愿意动用自己的内库,户部尚书又愿意为之背书,文官们顿时就熄灭了反对的心思。到了天启时代,国子监这个开国初年为国培养人才的大明官学,现在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
明代嘉靖之前,入国子监起码还能授个小官。但是到了今天,朝中文官讲究出身,都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进士看不起同进士,同进士看不起举人,科举出身的官员,看不起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在这些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把持之下,不是权贵出身的监生,基本就没机会授予官职。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天启年间,国子监从国初数千人的规模,已经萎缩到4、5百人左右了。这还是北京城内的国子监,南京城内的国子监甚至都需要去抓人进监,以避免出现老师比学生还要多的窘态。
一个已经荒废到如此程度的国子监,改个名字又能有什么变化呢?这便是朝堂上文官们的想法。
而以王守履为首的东林党人们,对于徐光启刚刚入京陛见,就似乎挑起了和内阁的矛盾,显然是乐于见到的。虽然魏忠贤被赶出京城之后,所谓的阉党也风消云散了,但是曾经的阉党成员,现在依然还是掌控着大明的朝政。
在东林党人眼中看来,崇祯的做法过于妇人之仁了,不懂的除恶务尽的道理。但是在崇祯设立了朝会御史制度之后,明确宣布敢在朝会上进行人身攻击的,一律逐出朝堂,闭门思过一周,且本次任期考察之内不得评为优等后,原本动不动就拿君子和小人之分来弹劾别人的科道官们,顿时发言谨慎了许多,朝会上也不再如以往般,动不动吵成一团的模样。
东林党人孜孜以求的,就是把阉党成员全部赶出朝廷,让君王身边都是东林党人这样的正人君子,恢复到泰昌年间众正盈朝的局面。
在崇祯的操作下,阉党的首脑魏忠贤、崔呈秀虽然已经远离了朝堂,但是对于其他的阉党官员们,他却没有继续清算的意思。而对于一些东林党人上疏请求,召回被魏忠贤赶出京的东林官员,崇祯也只是同意了一部分。
在这种状况下,王守履等人发现,阉党虽然被打压下去了,但是东林党人在朝中依然还是处于弱势。为了防止阉党卷土重来,他们需要一个朝堂之上的盟友。
在这种时刻,徐光启这些一向不涉入党争,一心研究自然科学的技术官员,就进入了东林党人的视线。原本王守履等人还在担忧,徐光启等人会不会和朝堂上的阉党妥协,以推行他们一直主张的,借用泰西之学来变革大明的改良之政。
所以东林党人虽然觉得徐光启改革教育的政策,有违大明祖制。但是为了确保能和徐光启等人联手对付阉党,王守履等东林科道官选择了默不出声。
黄立极和张瑞图看着大势已然不可更改,随即默默的返回了自己的队列中去了。
为人圆滑的次辅施凤来看到这个局面,马上做出了选择,他站出了支持了郭允厚的主张。
至此本就不激烈的反对声音终于被压制,改国子监为大学,及推行三年义务教育法的政策获得了通过,此外崇祯还借机成立了一个独立于文官体制之外的科学院机构。
黄立极退回去之后,抬头看了看御座上的崇祯,又看了看站在丹陛下面的徐光启。如果不是徐光启昨日才进的京城,他都要怀疑,今天的事是不是徐光启和崇祯已经商量好的了。
他服从了天启帝的命令,协助了信王登基之后,看着之前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不声不响的在朝堂中消失之后,对于崇祯没有大肆替东林党人翻案,一切力求稳妥过渡政局的方式,还是充满了赞赏的。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大明文官集团的领袖,黄立极这个位置天然是要和皇权进行博弈的。
维持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他这个首辅的职责,让新登基的崇祯明白皇权的限制范围,维护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也是他的职责。
大明自成祖设置内阁学士以来,内阁权力不断增加,在今天事实上成为了大明的宰相,甚至可以说某些时候超越了唐宋时宰相的权力。
但是内阁的权力始终没有真正的明文固定下来,只是一种含糊不清的权力表述。每一任皇帝上任时,皇权和内阁的相权都会冲突,直到新皇帝和内阁妥协为止。
如果是遇到了嘉靖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杨廷和这样的三朝老臣,也一样要惨淡收场。是以黄立极自信王登基以来,一直谨慎小心的观察着,希望能和崇祯获得政治上的默契,从而可以着手处理大明风雨凋零的政局。
上次朝会中李夔龙突然提出要改革商税、废除士人及勋贵等优免商税的政策,让黄立极大吃一惊。
他虽然知道到了今天,大明的税法已经不改不行了,但是一向阿附权贵的李夔龙,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把主意打到士人和勋贵身上去,实在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果然朝堂中的文官们迅速站出来弹劾了李夔龙,从这些文官们的弹劾内容来看,黄立极马上察觉到,李夔龙的上疏早就被人泄露出去
喜欢挽明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