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速命令这人入京的同时,朱聿鐭并没有宣布迁都北京,虽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掷而就,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足够他将北京城清理出来。
如今的朱聿鐭的家底是在南方,江南可谓是他的基业所在,而且北方如此残破,就算迁都过来才算的上是名正言顺,但是朱聿鐭却并不想再以北京为都。
在看朱聿鐭看来,随着自己的介入,大明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蒸气机的即将诞生,只要稳守个数年,让铁路动脉连接九边数省之后。
以大明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游牧民族再想威胁到大明的生死,就变得极为困难起来了。
真正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了,而是来自于大海之上。
要想大明不落后于世界,那大规模的参与于大航海时代来,就变成了当务之急。
只要参与到世界的争夺之中来,大明才能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之中,不断的前进和修正自己的错误,革新自己的武器和战法,变得越来越强大,直至某天量变引起质变,冒蓝火的加特林横空出世,学习游牧民族用屠刀同化的先进经验,彻底将游牧民族纳入大华夏圈子里来。
大航海时代,北方对于海军的发展,显然不可能象是南方那般敏感,尤其是后世成长于皇宫妇人之手的皇帝,更不可能象自己这般清楚的认识到制海权对于后世意味着什么。
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听着提气,但是对付已经不成气候的蒙古人与苟延残喘的满清残部,显然是一种浪费。
至于定都江南可能会出现的靡靡之风,让后世子孙身沉万丈红尘之中的场面,朱聿鐭觉得更加不是什么事情,毕竟就算定都北京,难道就不会出现奢靡之风了么?
皇城,向来便是各路三教九流最终的汇聚地,无论你定都哪里,以大明的体量,都会出现繁华盛世。
只要意志不坚,无论定都哪里都不可能会少了享乐之君。
朱聿鐭从来不会去奢求什么万世之基,看看朱元璋定下的万世不移的祖训,最终的下场是个什么样子?
筹划万千也抵不过一个败家儿孙,在老朱在时无比正确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成为恶政,苛政,甚至严重扼止住了后世子孙的手脚,无论做什么事,祖制都会让他们处处都受掣肘。
既然谁也不是神,无法望穿古今,那真正需要他做的,就只是让大明在他还在之时,走上正确的轨道,至于未来大明如何,他管不到,也懒的多操心。
绍武四年三月底,大明整个北方已经再无战火,明军所过之地,根本无一人敢起刀兵相抗,毕竟这些人已经畏死投降过一次,再投降回来,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在天下一统之时,朱聿鐭的目光也开始投向了辽东,虽然彻底灭掉满人注定是一个艰难且时间跨度极长的事情,但是不代表他会坐看满清再一次休养生息恢复过来。
他要的是将满清打个半死,将其主力消灭大半,最起码也要将整个辽东大半收回,然后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蒙古人去做了。
这两个月来,前来归队的蒙古人已经是络绎不绝,无数草原大汉赌咒发誓,他们并非敢与大明为敌,只是被满清胁迫之下,不得不为其提供青壮,但他们内心是永远忠诚于大明的。
对于这些人的鬼话,朱聿鐭是半个字都不信的,但却不妨碍他对这些蒙古使者赞赏有加,表示相信他们的忠诚与日月同存。
不过对于这些使者们提出的,希望大明能够救助他们在草原上受灾部众的要求,朱聿鐭想也不想的便即直接婉绝。
眼见蒙古人失望的目光中藏着那一丝丝疯狂,朱聿鐭玩味的看了这些蒙古人片刻,直到看的对方身体都开始颤抖之时,这才告知他们,大明朝廷可以体谅他们的苦楚,也愿意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
具体的方式便是战争,只要他们拿到一个满人的脑袋,就可以得到粮食的补助,妇人孩童五石,成年满人男丁,一个十石粮食,老弱首级一概不要。
说实话,这个赏格比起崇祯时代都要低上不少,但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大明北方粮食极缺,更不要说草原上刚刚被祸害过的蒙古部落了,这个时候一石粮食外加野菜,就能保全一户牧民的生存繁衍,几百石的粮食,甚至都可以让一个小部落起死回生。
至于入关抢劫,这更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选项,不是没有已经断绝希望的蒙古部落入关抢劫,但是在近百万的明军大胜之师的面前,别说抢到东西了,能够再次回到草原上的也是寥寥无几。
这些能够充当使者的蒙古人,在各自部落都是头脑聪明过人的,眼见这事有眉目,立即彩虹屁如潮而来,更是表现的忠心不二,哀求、赌咒表忠心、甚至有些不要脸的连天可汗都给弄了出来,可谓十八般武艺齐齐涌上,只为了让朱聿鐭将收货价再向上提提。
如果用一个名义,就能不打仗还得到援助,那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只是朱聿鐭对于这种称呼根本就不稀罕,对于他们所说的万世臣服,以及草原儿郎也是大皇帝子民这种说辞,更是嗤之以鼻。
如果这个时候已经有冒蓝火的大杀器在,那朱聿鐭就真的相信中原、草原一家亲的说法,但眼下的局面下,大明虽然重新强势了起来,但论起真正实力,距离朱棣时代都不一定比的上,更别说让草原各部
喜欢南明大唐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