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靓丽的舞台上---
“欢迎大家准时收看《中原鉴宝》元宵节特别节目!”笑脸盈盈的女主持人一走上台就高声说道,“宝在何方?宝在中原!中原鉴宝帮您圆了心中梦想,中原鉴宝助你成为真正的顶级持宝人。”
在说了一大通的前言后,这档节目正式开始,主持人先是介绍了作为鉴宝人的两派人马,当然,重点介绍了“专家派”的四位教授。
在介绍四位专家的时候,女主持人非常推崇地说周陈郑王四位文物鉴定专家,个个身怀鉴宝绝技,在瓷器、字画、玉器、钱币、杂件等方面都各有所长,众多藏品在他们的“火眼金星”下一辩真伪,通过外观圈足、成色、印章等细节,便可初步将藏品的价值判断出来。
轮到专家们发言,四位专家就高屋建瓴地说,中原的收藏市场很活跃,但收藏市场鱼目混杂,而且藏家的收藏知识也很滞后,对收藏文化的理解也比较片面,他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百姓加入进来,在体会收藏乐趣的同时,也能增加收藏方面的知识。
紧接着,女主持人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林逸他们四个,说是“来自民间的鉴宝高手,都有丰富的鉴定经验”,语气很委婉,也很客套。
高和尚三人还等着发表活动感言,女主持人却说时间差不多了,宣布持宝人上场,鉴宝活动正式开始。
高和尚等人:“……”
……
9点钟鉴宝开始---
第一位持宝人是来自洛阳的孙先生。
孙先生拿出他的藏品,请豫省文物学院教授周教授鉴定。周教授就看了一眼,很快判断出王先生的几件宝贝都是赝品,“像这个明代的犀角,是水牛角仿制的,价值大概只有手工费500元。这个所谓商代的玉簋,是现代工艺变过色的,不是真品。”
周教授接着说,他以前鉴定过类似的“稀世珍宝”,有“和氏璧”、“汉代青铜镜”、“元青花”。只不过,大多都是仿制的。
“有的本来就是前代仿制的赝品,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周教授拿“汉代青铜镜”举了个例子,“这个青铜镜是明代仿制的,藏友们很容易看漏。”
“还有些‘老东西’年代久,价值却不高。”省博物馆技术部专家陈教授接过话头,“比如说你拿来的这个老熨斗,以前是达官贵人烫衣服用的,不知道的人以为东西老就值钱,实际上市场价大概也就几百元。”
“专家派”四人一唱一和,陆续将持宝人的宝贝给鉴定开来,有理有据,说的层次分明,很清晰明了。让人不得不信服,继而大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一套。”
可是对于“民间派”的高和尚等人来说,尼玛,太虚伪,太假了---这些都它妈是“台词”,太“书面化”了,搞不好是从网上抄来的。
可是不管人家做不做假,毕竟是下过功夫的,连每一样宝物的出处,细微处,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这点能力也说明了人家绝非徒有虚表,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至少在林逸看来,周陈郑王四位专家就蛮厉害的,这一串的鉴定,也让他长了不少知识。
可是对于高和尚,吴大胡子还有鬼脸李来说,这活动就过的太憋屈,整个过程他们几乎插不上话,人家“专家派”几乎一言九鼎,他们这些野路子的“民间派”根本就无人问津,也没人主动征求他们意见,完全就是“摆设”。
所以说,参加这样的节目,心态很重要。
像林逸那种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做,就显得十分享受。
像高和尚那帮抱着出风头的心态来做,就显得十分憋屈。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鉴宝活动出现了第一个小**,来自安阳市的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三件藏品,均被专家判定为真品,引来众人的赞叹。张先生对自己的眼光很满意,“三样分别是元代的玉牌,明代的玉制印章和民国24k金的西洋表。”
……
相比鉴宝现场的庄严肃穆,充满学术性质,在后台持宝区域,等候着鉴宝的人群却是热热闹闹。只见一大帮老百姓们各自抱着自己的“宝贝疙瘩”,喜气洋洋,又心怀忐忑。
实际上,自从这场活动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老百姓们纷纷携“宝”而来,早早的领取号牌,充满期待地排队等候。仔细一看,这些持宝人手中所拿物品,外观极为普通,报纸包裹的字画卷,毛毯包裹的器皿,甚至有用布袋装来的大件……个个深藏不露,唯有从携宝者紧张期待的神情中,透出鉴宝开始前特别的气场。
说起自己手中的“宝贝”,每位藏家都是自信满满,有长辈家传的、有朋友交换的、有市场上购买的……每件“宝贝”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而对于这些“宝贝”的真实“身份”都有待现场的文物鉴定专家们一一揭开。
按照节目编导苏雪的安排,电视台的记者在幕后现场对这些人做了一些初步采访。
首先采访了一位来自三门峡的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资深藏友。昨天早上8点,他带了几位朋友,早早地等在了持宝大厅里。
王先生小心翼翼地捧着两个袋子,“这里面装着十几年来我淘换来的宝贝,花销可不少,几百万元呢。”
他带来的几件藏品里,让他最得意的,是一只雕刻精美的玉器和一只据说是战国时期的方鼎。
对这两件藏品,王先生显得颇为珍视,拒绝了旁边藏友想要一睹风采
喜欢旧书大亨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