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能够比正史之中再早几年引入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让其在中国尽快普及,也许,就会将这种恶劣气候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多种土豆和玉米,多吃蔬菜少吃肉,这一点其实就连关内中原,都可以大力提倡,从而让庶民足食!”最后,弘毅不忘来上这么一句貌似无关大局的废话。[2]
皇太后和皇帝长久不语,慢慢领悟其中深意。这急缓两策,如果做成,关外则可衣食无忧。但是还有一处紧要,就是一旦令郑芝龙这个前明时期的大海盗兼海商,再次驾船往来海上,才是真正鱼归大海了,却也不能不防……
弘毅看在眼里,接着说道:“浙江巡抚秦世祯去年曾上书朝廷,获准编练水军,此时东南初定,可命郑氏二王将所辖水军拨出六成交付秦世祯调遣,护航同安王北上船队,儿臣以为,他们一定奉旨行事!”
“好!”福临和皇太后不约而同、脱口而出!一石二鸟之策,谁还会半点不准的道理?
三日之后,京师各部纷纷忙碌起来:
兵部,设【呼玛尔昂邦章京】,由原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转任,管辖列拿河[3]以西、叶尼塞河[4]以东,北海(贝加尔湖)以北,北抵北冰洋冰盖(玄烨命名)。【宁古塔昂邦章京】由其子巴海继任,管辖开原以北、北冰洋冰盖以南、列拿河以东,含整个东北滨海地区,包括库页岛、北岛(堪察加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极至倭国本岛以北。新设【乌兰乌德昂邦章京】,暂由济度代领,管辖北海(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以西、鄂毕河[5]整个流域(包括北冰洋冰盖以南的鄂毕湾)以及额尔齐斯河[6]流域广大地区。这样一来,乌拉尔山以东、亚细亚北部的绝大部分领域名义上都属于大清国土了。
小玄烨在对皇帝的陈述中特别强调:乌兰乌德昂邦章京的辖区,必须是以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两大河流的“流域”为概念,而不是主河道的东西为区别。这说法让福临大惑不解,认为“不可细分”,而弘毅针锋相对的提出,以上土地虽然现在鞭长莫及,可是大清最先提出其明确归属,是为了杜绝罗刹的野心。现在虽然地广人稀,可是假以时日,分兵把守,才能永绝后患。这才勉勉强强争取到了福临的许可)。
吏部,会同刑部,定《大清官吏远治边民、戴罪立功考察例》,一时间响应脱罪的戍边官吏不下百余,不得不按其才能德行分等分批送往呼玛尔、北海乌兰乌德、尚阳堡与宁古塔等地。
工部,携两道内容相似的圣旨,快马自京城驰往福建、浙江,开工督造海运大船。
户部,传令各省总督、巡抚,即日起在民间搜寻玉米、大豆、土豆等耐寒高产作物,征调耕种农人,自愿前往盛京以北试种。
皇二子玄烨还特别恳请皇上,说六部之中,只有礼部无事,不能让他闲着。于是福临下旨礼部,要其会同户部,每三年选派数十名进士,分往各处北地要塞,设立官学、散播文明、开化荒蛮,任期结束,可回京授予翰林院庶吉士[7]。
一场看似偶然为之的小规模移~**动,开始悄悄实施……
[1]流,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徙,古代称流放的刑罚。流徙,其实就是流放。清代初期,黑龙江地区为流放犯人之地。被流放的犯人,史称“流人”。当时东北地区主要流放地点有:卜奎(齐齐哈尔)、宁古塔、三姓(依兰)、阿勒楚喀(阿城)、伯都纳(扶余)、席北、珲春等地。但宁古塔是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发配到东北的流人主要有获罪文人与官吏、反叛士兵、手工业者和各种会道门分子。
“流人罪状不一,皆标名目,曰书案、曰花案。书案以文字得祸、殃及子孙,禁锢塞垣,有至四五代者”。《大清会典事例》载,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廷规定外遣之犯,应发宁古塔、吉林、黑龙江等处安置。同时规定流徙席北者俱改为流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规定凡反叛案内应流人犯俱流徙宁古塔;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规定侵欺钱粮婪赃衙役除死罪外流徙宁古塔。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规定凡3次窃盗、诱卖人口、药饼迷拐等犯俱流宁古塔披甲为奴。
清代的流徙刑罚是明代迁戍实边制度的沿用。有人研究清代迁民实边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清初4次较大俘民实边,4次俘掠人口多达百万人之多,都安插到沈阳(盛京)一带。第二个时期是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兵人关,定鼎北京,立圈田,设官庄制度把关中的人民移置宁古塔一带,在官庄里耕种。犯罪者,派到旗人名下被甲为奴,做种田工作。第三个时期就是把获罪的文人志士和明末“贰臣”流徙宁古塔,发展东北清帝国的发祥之地。那时宁古塔是一个“具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2]此一段有关明清小冰期的内容,要感谢青梅竹马小x同学的倾情奉献!拜谢!
[3]即“勒拿河”。早在10世纪,中国辽国已派官员前往勒拿河地区考察。17世纪,俄罗斯帝国扩张到勒拿河流域,清代文献将其称为列拿河。1689年尼布楚条约清俄谈判划定东段边界时,清朝曾提出以勒拿河为国界,以西归俄国,以东归清朝。但在条约中,则确定大致以外兴安岭为界。
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比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稍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5倍。
喜欢梦穿康熙换乾坤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