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红论》之宝玉前世今生(2)
对于甄宝玉和贾宝玉关系要背一背书。
两家叙述在于第一回,第十六回就接驾问题两家进行了对比,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游甄宝玉,第七十五回甄家已经获罪。其中,第五十六回寓意最深。
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曹雪芹的化身,区别在于甄宝玉是幼年、贾宝玉是少年,这自无异议。
书中甄宝玉和贾宝玉关系是什么?
笔者认为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幻身,也是贾宝玉的本心。
佛教有三身之说,道家讲究“一气化三清”,曹雪芹对此进行创作是顺理成章。
第五十六回甄宝玉说贾宝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真性丢了吗?
没有。
只在眼前罢了,只在甄宝玉。如第三十六回梦语惊呆宝钗,真性只在梦里体现。就书中相得如湘云、相知如黛玉,只是能够理解宝玉而已
这还涉及宝玉归宿讨论。
自伊始宝玉最终归宿就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宝玉出家是主流观点,续书也是归结的。第二十二回“悟禅机”一节也似乎佐证这一点。
分析可以归结于宝玉对生活道路的选择。看书中宝玉的生活经历其身上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儒家核心讲“仁孝”。以仁而论,仁者爱人:第四十一回宝玉乞求妙玉将茶杯送与刘姥姥期其凭依度日,一意周全只得“大爱无疆”形容。以孝而论,孝者敬上:第五十二回宝玉在父亲门前下马只得入微细节。
在古代儒家与儒家统治有区别,儒与儒家有区别,以千年儒家统治说儒家没有人**心就谬之千里。汉族儒者与英国绅士一样,同是发展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生活模式结果罢了。
故而宝玉有各式怪语、千奇异行,依然与他人和睦相处。此处儒家教育与佛道没有矛盾,与其自性没有矛盾,故而第七十八回“姽婳词”与“芙蓉诔”是可以并立的。
那么,宝玉结局真如第一回《好了歌》中“展眼乞丐人皆谤”脂批“甄玉、贾玉一干人”般流落街头吗?
第五十六回湘云说“再打很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依此推论甄宝玉和贾宝玉乞行是有目的性的。虽然难说行旨目的,凭其人能为简单以乞食为生却要失去本心,说有心乞游一方倒有可能。再者以曹雪芹自身来说,贫者善身时有居家举粥度日情景,依然有各种书画传世。他关于谋生技艺更有《废艺斋集稿》流传用以济贫扶弱。
孔子创立儒学修订诗书,尔后发展到儒家,讲究中庸礼法,其中希望人们既不左冒进碰撞、又不右一味妥协失败,在礼仪之下和谐相处从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由此反映中华儒者的一种韧性,其融身与形容吃苦耐劳的人民大众之中一体是华夏近代百年危难后重新崛起的根本之一。
2016.2.22
喜欢诛红与八十红论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