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磨砺逐渐成长,言羽终于意识到,其实世间万物,无论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其实都是与人类的思想和人类的天性、交融相通的,如果不广泛涉猎,而只局限于一两种事物,就难以触类旁通,不懂得欣赏其它的美好。
在言羽看来,万敏就因为只喜欢数学,不喜欢文学艺术和英语,因此损失了许多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
比如言羽小时候就是一个吃货,常常因为喜欢吃而感到无比快乐,那是一种最简单的快乐,简单而纯粹。
每当读到一些优美的诗句,同学们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美丽如画的风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而在言羽的脑中,首先出现的重点却是那些可吃的活货,想到好吃的田鸡就忍不住流口水。
甚至于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本来是十分欢快的氛围,但是言羽首先想到的,却不是后面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是一句另外常说的话,叫做“煮熟的鸭子飞了”---因为没得吃了,所以让他破有些伤感。
小时候,每每吃白米饭吃得太快,一不小心咬到舌头,那个疼啊,但是言羽立刻想到老人们常说,咬到舌头,说明有肉吃了!于是一想到这句话,对未来可以吃到肉的无比期待的心情,立刻就把被咬的疼痛掩盖过去了。。。
后来长大了,言羽就想,或许老人说的有肉吃了,不会是说自己吃自己的肉吧,正是“丁丁猫吃尾巴,自己吃自己。”
随着年龄增长,言羽越来越意识到,当最基本的生理欲求被满足,有很多更高层次的快乐,其实是更美好更值得追求的。
以前吃了一顿好吃的,你会感到快乐。
那么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当然,那是你自己的身体。
但是当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了一片美丽的风景甚至一个你喜欢的美好的人,你也同样会感到快乐,不光是眼睛和耳朵,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远胜于唇齿饕餮时的身体的快乐,而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和享受。
那么这又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显然就不是身体了,只能说是你的心灵,是你的心智和灵魂感到了欢愉和快乐。
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心灵的快乐,正是言羽认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快乐。
但是这种灵魂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不像嘴巴、眼睛、耳朵、四肢、胃、心脏、大脑那样,是人体的一个个具体的器官组织。但是,根据人有着不同于肉身生活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相信它是存在的。
其实,所谓灵魂,也就是承载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罢了。人的肉身是很实际的,它要生存,为了生存便要求温饱,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而为了生存得更好,还要到社会上去奋斗,去获取名利地位,以及为繁衍后代而追求爱情和婚姻。
但人的灵魂就不那么实际了,它追求的是理想,是诸如真、善、美和信仰、思想、艺术之类的精神价值。人们把这种对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称作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吃睡和赚钱,完全没有精神生活,我们就会嘲笑他没有灵魂,认为他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
而灵魂好像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从何而来?当我们看到美的形象,听到美的音乐,我们的灵魂为何会感动和陶醉?一一颗未被污染的淳朴的灵魂似乎自然而然地就喜欢美和善的东西,讨厌丑恶的东西,那它又是怎么会生而具有这样的天性?
古希腊最伟大地哲学家柏拉图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有点儿类似于圣经的伊甸园传说,他推测,灵魂必定曾经是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ròu_tǐ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他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的世界,这既使他激动和快乐,又使他不满足而向往完美的美和善。他还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灵魂和ròu_tǐ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ròu_tǐ会死亡,而灵魂使不朽的。他的这个解释受到了后世许多哲学家的批评,被指责为神秘主义。
不过或许他是想说,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至于这故乡究竟在哪里,却是一个永恒的谜。或许那是一个像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或许灵魂便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当我们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便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无论文学艺术,还是数学物理,都会有其发展中的“黄金时代”,比如蔡元培的北大美育文化群英,和20世纪上帝掷骰子一般的哥本哈根物理群星,而言羽早年,也是如此。
后来机缘巧合,得了不少人间奇遇,触碰到了真正自然大道,言羽方才豁然了悟,其实所有的类似于文艺复兴般的集中发展的黄金年代,都离不开当时的时空环境,离不开那些特殊的频率氛围,由此对那些时代的整个人群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决定性影响。正如中国古代的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时期一样,为什么会像那样有无数的群星闪耀、英雄辈出,这其中其实
喜欢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