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话,吴三桂赶紧把身体伏的更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起来:“臣所带的兵将,全都效忠我大清的忠诚之士。臣自知此次带兵入关必然招致非议,所以才不敢入城,一来是为了避嫌,再者也是为了等圣旨。若无朝廷的旨意,臣不敢动一兵一卒……”
明明已经把军队从关外带到了北京城下,还在说着“不动一兵一卒”的鬼话,脸皮之厚可见一斑。
“我知道你是奉了摄政王的命令,哀家也不怨你。”太后说的轻描淡写:“摄政王也是我大清的柱石,你服从他的命令也没有什么。哀家知道你的手下多是些骄兵悍将,凭我一个妇道人家根本就调不动你,遇到紧急的事情也只能想办法到娘家搬救兵了,好在娘家人还算照应,又有礼亲王、庄亲王他们一众宗室皇亲愿意帮衬我一下,勉勉强强还能凑出些人手……”
这几句话说的云淡风轻,但却暗含杀机,分明就是在向吴三桂示威:我知道你的关宁军厉害,但我也不是只能红口白牙的说大话,科尔沁蒙古和喀尔喀各部,还有察哈尔六部,几万蒙古精兵都是支持我的,更有代善、济尔哈朗等老牌勋贵的支持,我的实力一点都不比你弱小,甚至还在你之上。你要是真的敢乱来,大家就拼个你死我活,到时候你吴三桂未必就能讨到好果子吃。
既然多尔衮能把你调过来充门面,我就能把娘家人拉过来助阵。相对于满蒙一体的蒙古军而言,吴三桂这个外臣反而显得更加疏远了。
你的关宁军虽然厉害,也打不过小半个蒙古吧?
和多尔衮的拉拢手段完全相反,太后用的手法是威慑和恫吓。
吴三桂这种人,最是畏威而不怀德,太后早就看透了他的本质。
吴三桂对谁都不忠诚,纯粹就是个投机者,他想的就是借助混乱的局势为自己捞好处,在他的心目当中,忠诚二字一钱不值。
对于这样的狼子野心之辈,若是一味的用好处去拉拢,就如同以肉饲狼,只会把他的胃口养的越来越大,说不准哪天就会露出对主子森森獠牙。最有效的做法是让他看到主子手里的大棒,让他不敢露出爪牙。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更多倾向于多尔衮阵营,但若是说让他为了多尔衮拼尽全力,那就纯粹是一个笑话了。吴三桂此人,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一旦多尔衮露出明显的颓势,他一点都不介意扑上去撕咬几口!
说起对关宁军的了解,太后或许真的不如多尔衮,但要太后更加深刻的知道吴三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足够了。
“我听说平西王还尊奉前朝的崇祯皇帝为故主,依旧心怀前明,是不是有这回事啊?”
虽然吴三桂已经降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还和明朝保持着联系,甚至还接受过江南弘光朝的“军费”,弘光帝还给了他一个公爵的封号。而吴三桂当年也说过“绝不以一矢相加故明旧主,只愿击破闯贼为君父复仇”的话语。
这些屁话当然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风骨,确实得到了一些士大夫阶层和江南弘光政权的赞赏,却成为他被雪藏在锦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廷对他外示恩宠内存猜忌,处处提防事事防备,吴三桂心知肚明,渐渐不再提“故主”这样的说法,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已彻底洗心革面效忠清朝的意思。只是始终没有得到新主子的彻底信赖,若不是因为高层的争斗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根本就没有机会重新回归到政治舞台。
“臣只知有清而不知有明,臣虽肝脑涂地……”
“对于平西王的言语,哀家只能听一听也就是了。到底应该怎么做终究勉强不得,哀家乏了,你告退吧。”自始至终太后都没有回头再看吴三桂:“回去之后好好的思一思想一想,别把自己个儿给耽误了……”
喜欢明末大权臣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