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互市!
把众人的胃口吊得都差不多了,那人才悠哉悠哉,说出了其中最重要的关窍所在。
这一番话,听得众人瞠目结舌。
再看画面中那个貌似老农,一辈子致力于重农抑商的明太祖,顿时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念头。
重农抑商?
好家伙!
长得像是农民,出身也是农民,可……原来你才是大明朝最大最狡猾的商人啊!
洪武初于陕西河州、西宁各设茶马司,制金牌四十一……以茶易马,上马四十一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
好,那么价格表出来了!
按照中等的计算,四十斤茶,换一匹马。
这生意,太可以了!
用脚趾头想都能想到,用来做边境贸易的茶,不可能是什么好茶,现在什么极品铁观音,母树大红袍之类的,都靠不上边。
就算朱元璋这个超级大奸商,还算有良心一点,这茶叶一斤按照现在100块计算,那已经可以做到有模有样,除了品茗高手都不易辨别优劣的水准了。
所以四十斤,四千块的样子?
买一匹马,好赚啊!
光是这其中的贸易差,就足以让初生的大明,赚得盆满钵满。
更何况,这其中还有借着马匹的流动,大幅度增强大明兵力,同时削减番邦战斗力的重大政治意义!
赚了钱,强了军,稳了边境,富了国家。
朱元璋只是用最寻常的茶叶,便完成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一系列奇迹!
如此巨商,沈万三之流在他面前还真的是不够看!
妙啊!
搞清楚了这一切,原本就已经吸粉无数的朱元璋,形象再次无比高大起来!
这个貌似老农的明太祖,真的仿佛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破碗开局,拥有天下!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啊!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茶叶的事情,或许也只是朱元璋同志一生无数创举的一个缩影罢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难怪张凡让朱元璋在今天返场,来作为“泡茶法”的代表人物。
或许泡茶并不是朱元璋发明的,但是改团茶为散茶,让茶叶进入寻常百姓家,一直发展兴盛到今天,却完全是朱元璋的功劳。
自朱元璋以后,明代文人更加重视茶道的修养。
有饮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之说,重视茶侣与自己志趣相投,追求与知音在清茶中共同获得自然、美好的感受。
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唐寅的《事茗图》和王问的《煮茶图》等都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茶画。
画作中高士们或于山间清泉之侧抚琴烹茶,任泉声、风声、琴声与壶中汤沸之声融为一体;或于草亭之中相对品茗;或独对青山苍峦,目送江水滔滔。
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用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主要茶具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以方便泡壶、饮茶和更好地衬托茶汤的色泽。
明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茶学研究最为鼎盛、出现茶著最多的时期,共计有50余部,其中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和徐渭的《煎茶七类》等均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茶文化资料。
这一切,全是因为朱元璋当年的神来之笔!
影响之深远,一直延续到七百年后,甚至就算王朝更替换了人间,却不但没能让茶文化中断,反而更加繁荣兴旺,然后从宫廷逐渐走向市井,由茶馆、茶俗文化引领。
华夏茶文化的主流——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开始向民间市井渗透,茶馆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之前以文士引领茶文化发展的地位,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
而现在,在华夏流传了已经过千年的茶文化,正在亿万道目光的注视下,以不可阻挡的骄人态势,走向世界!
忽忽半日,最有灵性的一个白人小孩,已经能够将他最感兴趣的“点茶法”学得略具其形。
其他的孩子们也各有可圈可点之处。
唯有……张明对那些繁冗的仪式兴致缺缺,他直接从家里拿来一罐粗茶,居然是学着朱元璋的样子,什么仪式都没有,只是放点茶叶冲开水,然后一边喝着,一边看小伙伴们手忙脚乱地学习,显得特立而独行。
张明的另类,很快引起注意。
陆羽和苏轼瞥过一眼,只觉得这孩子有些惫懒,倒也不以为意。
但朱元璋忽然起了兴趣,丢下正在谈论诗文的苏轼,走向那个小小的孩童。
苏轼松了口气。
这……“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让我来品评?
霸气十足是没问题的,但若论遣词造句……算了毕竟是皇帝,赞几句又何妨。
“你,叫什么名字?”
朱元璋走近张明,稍稍低头,看着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孩子,觉得顺眼。
尤其是他身上的那股挥之不去的泥土气息,更是让朱元璋倍感亲切。
他一眼就能看出,这孩子是下地干过农活的!
而其他的所有那些五颜六色的番邦小孩,细皮嫩肉的,一看就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少爷……哼!
“我叫张明!”
张明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了,也就没看过最近大红大紫的典籍华夏,否则被“明太祖”当面问话,保不齐还有点紧张。
但现在不
喜欢典籍华夏:我的直播对话古今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