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济接到这么个陌生的差事,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可是皇上已经下令,他又不可能推脱,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唐世济对报纸完全没有概念,他唯一能够参考的就是手上那份《宁波日报》。
读着四书五经出身的唐世济对新闻这种东西一无所知,让他办报纸只能依葫芦画瓢。在接到任务之后,唐世济仿照朱聿键等人写得那些小文章,找了一群好朋友为报纸写文章。这些“大才子”又拿出了当年赶考那种气势,将新闻稿写得骈四俪六、引经据典一个个将文采发挥到了极致,其形势根本就是八股文,内容极尽吹捧之能事,将崇祯说得上比尧舜下压太宗。
将这些东西编排到报纸上,已经占满了好几个版面,幸好唐世济没有忘记新闻性,将朝廷邸报原样誊抄上去,算是有了个新闻的模样,就这样最新出炉的《大明月报》就开始发行了。
崇祯接到这份报纸以后,看得连连称赞,对于大臣们的文采夸赞不已,尤其是那些翰林所写的,都是极尽歌功颂德之言,崇祯更是看得高兴。当然唐世济认为每天一份报纸没必要,所以改成了每月发行三期,平均每十天一期,这样的内容才能凑足六个版面,对此崇祯也认可了。
唯一令崇祯感到别扭的是这报纸发行之后,购买的人却非常少,唐世济用刚刚开始发行,需要一段时间让大家了解为由搪塞了过去。不过从这一天开始,崇祯就下旨每份新报纸印出来之后,必须给他留一份。
实际上这份报纸卖不出去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来是价格太贵,因为没有商业头脑,唐世济光是算着各种成本卖报纸,从来不知道引入广告进行价格分摊,这份报纸的价格因此比宁波日报贵了十多倍。
另外唐世济邀请的都是朝中官员为报纸写文章,他们个个都是学八股文出身,写出来的文章典故太多,如果文学功底不够深厚,是完全看不懂的。试问全国就算认字的人,有多少能够有这样的学问。
这些文章写出来之后,当世大儒都看得津津有味,却忽视了最广大百姓的需求。看不懂自然不会购买,因为内容太过晦涩,连说书先生也是一筹莫展,所以让这份报纸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基本上成了朝廷大员们的自娱自乐,后来他们甚至将这份报纸搞的像个朝中的文章会。
崇祯并不知道这份报纸因为写得文章太过高端,造成发行面实在太窄,基本上无法与宁波日报对抗,但至少因为有了它,崇祯得到了一定心理安慰。如果说《大明月报》唯一的成果,恐怕就是为后世收藏家们找到一个发财机会了。因为发行量太少,纸张技术太低而难以保存,后世的《大明月报》成了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目标,居然有一个官员的后人,保存了从第一期开始的全套《大明月报》,并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四亿华元的天价,引起了当时新闻界的轰动。
《大明月报》的建立就犹如一个闹剧,很快成了官员们讨好崇祯皇帝,吹牛拍马的平台,然而历史的车轮却不会因为这样的小波澜而停下脚步,就在《大明月报》创刊的时候,李信正在金山港内,看着朱聿键给他带来的那封信。
这一次朱聿键也算是下了血本,同来的七艘宝船内大量人员和物资的装载,让美洲殖民地的实力大增,也让李信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朱聿键对美洲殖民地的不遗余力,让李信看到了其对此地的重视。
在前往美洲之前,朱聿键就对李信详细的介绍过,英法在北美洲东海岸已经建立了殖民地。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基本上吞并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域,如今大明唯一能够掌控的地方就是北美洲的西海岸。
这个地方盛产黄金,按理说是个富得不能再富的殖民地,但是朱聿键已经明确表示,美洲对于华夏来说,绝不仅仅是殖民地。这里未来将是大明人口数量过多之后,最重要的移民地区,是承载未来华夏文明的民族希望,所以此地要当做本土来经营。
李信自抵达此处之后,就一直以本土的标准进行建设,甚至在冬季也没有停工,如今在金山港的南北距离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已经各自建立起一个大城。其中北面的这个大城被叫做北明城,那里已经发现一个不大的煤矿,以及遍地的黄金矿藏,南面的叫做新福州,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以耕作,同时距离奇瓦瓦半岛的距离只有数百公里而已。
在陈子龙的劝说下,奇瓦瓦的殷福布族人也有十多万迁移到此处生活,只不过他们已经不再宣称自己的殷福布族,而是改为华夏族了。有了新身份以后的印第安人工作热情非常高,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对移民的什么东西都感到好奇,各种各样的手艺也都愿意去学习。
事实证明,这些原来的殷福布族人的确有着华夏人的血脉,他们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很快就融入到了移民的生活之中。为了加强奇瓦瓦半岛的控制,李信也让部分移民前往那里,以来是教授那里的印第安人各种生存技巧,也是以华夏文化同化他们。与此同时奇瓦瓦半岛的铁矿也正是开工了,矿石将会通过宝船运送到北明城并在那里炼制成钢铁。
在对大横断山脉的探索之中,石灰石被寻找了出来,很快金山港除了黄金以外,又多了水泥这项必须的工业产品。春暖花开之后,连接三城的水泥公路已经开始动工了,同时以移民和印第安人混合组成
喜欢明末之大国崛起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