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欣慰地看着这些大明高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现在他们不再是满嘴仁义道德,而是把大明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对付并不是真心归顺的察哈尔汗时,也愿意将道德暂时放下,先做一些准备。但如果自己在察哈尔汗没有撕毁协议时宣布要对付蒙古人,那么这些人一定会跳出来反对。
这才是朱由校心目中的大明人,有操守,即使是对敌人,也不愿意用谎言欺骗,但又不妨碍用一些小手段来防患于未然。在敌人没有公然作反或者有明显的作对举动时,还是按照双方的协议来行事。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若是察哈尔汗真心地投降,献出传国玉玺,安心地在草原放牧,那自己并不会吝啬于区区赏赐,也会愿意和他永远和平下去。但既然其动机本就不纯,那准备好反制的手段当然是必须的。
朱由校深知,如果自己仅仅将超过这个时代的知识带过来,那也许会在一段时间内让大明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呢?而且他觉得中国落后于欧美,其实并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慢慢地改变国人。而改变官员们的想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的圣旨也需要官员们的协助才能够落到实处。
一个月后,察哈尔部将临近长城的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让了出来,同时将原本土地上的汉民一起当做奴隶交给了明军。这些汉民除了农民,还有大量的匠户,本来察哈尔人是不愿意将匠户交出去的,但是卢象升直接言明,如果蒙古人手中还有一个汉人奴隶,那么所有的交易全部取消,大明皇帝有令,汉人不可以为奴。
当然,大明也考虑到了蒙古人自己不能制造很多日用品的情况,所以扩大了马市供应的商品的种类。象铁锅之类的物品大量供应,并且保证以后一直供应,反正铁锅都是用的生铁,蒙古人也没办法把它们变成武器,还能够高价处理掉国内质量不太好的铁块,换来大量的牛羊之类的牲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蒙古人那里要来的汉人,全部成为农场的农民。国内制造的高质量的农具,配合牛马等牲畜,加上国内研究出来的种地方法,还有国内已经很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预见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会成为一个最靠近蒙古的大粮仓。
以此事为契机,皇帝颁布了圣旨:所有汉人都不可以成为奴隶,便是自愿也不行。大明立国之初,明太祖便下过改奴为良的诏令,一时国内奴隶数量大大减少。但自明中叶以来,蓄奴的风气又慢慢地兴盛起来。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而是以家仆,僮仆的形式而存在的。锦衣卫报上来的资料显示,如今有些地方家奴数量惊人。吴孟明就曾经写道:“吴仕宦之家,奴有至一二千人者。”而骆思恭的报告更惊人:“湖北麻城的梅、刘、田、李四家,家僮不下三四千人。”
最大的奴隶群体-宫女和太监早在天启三年就被皇帝下旨改籍了。宫女年满二十三者,或者进宫八年者,均放出宫任其婚配,皇家还将她们这些年的薪水支付给她们。而以后招收的宫女也必须是在自愿的前提下,经过考查才可以进宫,而且二十岁就可以出宫,所以她们已经不再是贱籍。
而太监这个群体比较特殊,皇帝也在天启三年禁止了民间自阉的行为,而且从天启三年以来,一直没有招募太监。只有极少数犯罪当死,而又情有可原的人,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由皇帝特赦后改为宫刑。他们也是在自愿的情况下进宫充任内官,也不属于贱籍。至于那些宫中原来就有的太监,没有办法象宫女一样放出去自己生活,便由魏忠贤分配到各处管理一些皇家产业,但也是脱了贱籍的良民了。
皇帝圣旨既下,锦衣卫便开始行动起来,首先查的便是各个王府。天启三年皇帝放宫女出宫时,各个王府也跟着放了一批老弱病残的,但紧接着便收进了更多的年轻美貌的。而且有了这么多年轻美貌的,各王爷世子们自然要收进更多的太监来保卫自己的后宫,皇帝下旨禁止自阉,能够禁止大部分的,却不能禁止各王府挑选一些人来阉割,充实自己的太监队伍。
河南府福王府来了一队凶神恶煞的锦衣卫,门子阻拦不住,一直向府内冲去,一边冲还一边留下人来控制住王府各处。福王朱常洵正在听戏,这时一个手下跑了进来叫道:“王爷不好了,皇上派人来杀您了。”他顿时变得面色惨白,想要站起来逃跑,却忘记了自己是要有人扶着才能起来的,挣扎了两下,人却一动未动。
他的长子朱由崧站起来一脚将那个手下踢倒在地,大骂道:“你说的什么糊涂话,皇帝无由如何会来杀我父王,没用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由崧知道父王一向听话,一切都按皇帝的意思办,就是不想给皇帝以借口来削爵。皇帝派人来杀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定是有什么误会。
果然,接着便有人来报:“王爷,锦衣卫封锁了王府,说是要清查奴仆名单。”
福王这才放下心来,便道:“王儿,你且去和锦衣卫交涉,我们已经放了大量宫女出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朱由崧心里却没有那么轻松,他知道王府虽然放了宫女出府,但王府仍旧在继续招收内官,带入府中后再阉割成为执事,而且家中的佃农也基本上是奴籍,如果
喜欢大明天启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