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结束的朝参并没有散去,因为丹凤楼前的那些人还没有散去。学子们没散去是因为皇帝没有采用杞王的建议,他们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而耆老们没有散去,原因和学子们一样,那就是他们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自从知道鱼恩进宫开始,他们就知道说服皇帝罢兵的希望并不大,所以他们都做了两手准备。
宣政坊那些大佬们,费尽心力找来这么多耆老,就是因为他们还怀揣着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孝道。
谁的孝?当然是兖王的孝。在这些耆老看来,兖王以孝当先,重宝买仙方的行为,可是堪比二十四孝的故事。这位年少的王爷,将来注定会成为万事楷模。对于这么大的孝行,封个太子当然无可厚非。
于是乎,当皇帝的赦令出现在丹凤门后,唐武宗又收货了两封万言书。这两封万言书来的都很快,应该是早有准备,因为内使刚读完耆老与学子们就拿了出来。
“吾等行将就木之人,感念兖王孝行,特为其请命。自古以来,孝道……”
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奏疏,把从尧舜禹开始,所有重视孝道的明君都给列举了一遍,最后更是把兖王与舜帝相提并论。。接二连三的强调,每个至孝之人当皇帝,都会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是国家的幸运,是百姓的幸运,是当之无愧的真命天子。
“臣复议!”
“臣复议!”
“臣复议!”
“臣复议……”
附和声瞬间就成为朝堂上的主流,以王起等人为首的一大堆世家出身的人,都赞同因为兖王的孝行,册封他为太子。
然而有赞成,就肯定会有反对。在这件事上,杞王一边虽然处于弱势,但却并不代表会妥协。恰恰相反,自兖王成名之日开始,他们就在准备着如何对抗他这个天大的名声。学子们的万言书,显然就是为此而来。
“臣等国子监学子启奏圣上,杞王此举虽然未能为国分忧,但也足以媲美燕昭王,天下名士俊杰将趋之若鹜。若是立杞王为太子,我大唐必将人才辈出,治国良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学子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利用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告诉唐武宗,杞王这一次也得到了求计若渴的名声,真正有才能的人,肯定会选择杞王。
“臣复议!”
“臣复议!”
“臣复议……”
赞同的声音虽然比刚才少,但是分量却不轻。遍寻杞王的支持者,除了朝堂上少数寒门外,剩下的都跟李德裕走的很近,官职当然都不低。
本来分量可以更重,只是这一次有两个人传统支持者没有表态,一个是李德裕,还有一个则是上柱国公鱼弘志。
这两个人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精,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皇帝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对于一个春秋鼎盛的皇帝,一个一心想追求长生的皇帝,你和他说立太子,和他说你给自己找个接班人吧,你猜他会怎么想?他会同意么?他会高兴么?
当包括鱼恩在内的所有人,都因为这个太子之位争论不休的时候,唐武宗一句话都没有说。他只是在静静地看着,看着这些人华丽丽的表演。
当每一个人站出来,要阐述他的观点时,唐武宗都会下意识的回想一下他的出身。因为除了几个个例,所有人杞王或者兖王的支持者,都能从出身上判断出来。
如果这个人是补荫入仕,那么他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支持兖王。如果这个人是科举入仕,那么他有一半的可能性支持兖王。如果这个人出身国子监,那么支持的基本就是杞王。
对于这种现象唐武宗并不奇怪,因为补荫入仕的人多数出身门阀。科举入仕的人,有门阀也有寒门。而国子监学子,虽然不乏门阀中人,但却都没有补荫的资格,所以这些人当然和补荫入仕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站在对立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唐武宗不是没有想过立太子,只是对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他还真是有些失望。兖王和门阀走的太近,杞王在泽潞这件事上的表现又让他很失望。在这种背景下,他又怎么会从这两个人中选择太子?
皇帝在一言不发的观察下面的臣子,臣子们却以为皇帝是在默许,你来我往的夸耀行为,终于演变成互相摸黑的攻坚战。
先是王起指责杞王被愚蠢的计策糊弄,骗走了价值连城的宝贝。随后就是柳公权的反击,开始质疑兖王的仙方。紧接着李固言开始指责杞王督运粮草不利,陈夷行又指责兖王统领的灵夏六道已经怨声载道。
看着这些人拙劣的表演,唐武宗只是不屑一顾的撇撇嘴,然后把目光转向鱼恩身上,略带不悦的问:“鱼恩,你又是为何?”
听到这个问题,鱼恩先是一愣,随后看着李德裕轻微晃动的脑袋,还有鱼弘志的回头一顾,他的心里瞬间咯噔一下,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
为何,可以理解成为何支持杞王,也可以理解成为何不支持兖王,更可以理解成为何跳出来。
可是既然已经跳了出来,当然得给个合理的解释。心思急转之间,鱼恩就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释。
“因为杞王是嫡长子。自古便是立嫡以长,然而这个制度现在已经被破坏了,导致人心不稳,争斗不止。圣上立嫡长子,既能重建秩序,又可以给天下人释放一个政策安定的信号。”
听完这番话,唐武宗在心中默默哀叹,你说的话
喜欢晚唐驸马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