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庄子他们又是什么主张?
两种“无政府”
庄子的主张,是“无政府主义”。
笼统地说,道家是不喜欢政府,也不喜欢领导的。至少,庄子和庄子学派不喜欢。他们认为,政府和领导最好没有。就算不能取消,也得等于没有。形象的说法,叫“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标枝,就是树顶上的叶子。它存在吗?存在。管事吗?不管。[16]
这并不奇怪。
前面说过,道家的基本观点,是无德才有德,不爱才有爱,越治越没治,越救越没救。因此,正如最好的社会不需要拯救,最好的管理、领导、统治,也应该形同虚设,或若有若无,至少应该看不见。
用老子的话说,就叫“太上,下知有之”。
这句话,也有版本写作“不知有之”。不知有之,就是根本就不知道还有领导;下知有之,则是仅仅知道有领导而已,等于没有。这是最好的。
次一点,是领导人和老百姓相互巴结讨好,叫“亲而誉之”。再次,是统治者威胁老百姓,老百姓害怕统治者,叫“畏之”。最差的,就是统治者侮辱老百姓,老百姓仇恨统治者,叫“侮之”。到这个份上,那就是乱世了。[17]
但,上如标枝也好,不知有之也罢,都说明政府和领导是可以不要的。
那么,道家为什么不要政府?
先看老子。
老子从没说过不要政府,但主张政府不要作为。老子说,一个社会,禁忌越多,人民越穷;器械越多,国家越乱;技巧越好,怪事越甚;法令越明,盗贼越凶。总之,天下大乱,就因为统治者太有作为。[18]
但,统治者为什么有为?
多欲。
在老子看来,一切作为都起源于yù_wàng。多欲,就不知足。不知足,就瞎折腾。越折腾,天下就越乱。这就叫“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19]
那该怎么办?
寡欲。
然而yù_wàng这东西,其实人人都有。能做到的,也就是不去勾引和诱惑。
为此,老子提出了他的“三不原则”。
第一,不选贤任能。因为只有不推崇贤才和能人,人民没有了学习榜样,才不会竞争。这就叫“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器重宝物。因为只有不把奇珍异宝当回事,才不会有人萌生偷窃之意。这就叫“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不炫耀可能引发和激起贪欲的东西。因为只有统治者自己不展示yù_wàng,才能让人民清心寡欲。这就叫“不见(现)可欲,使民心不乱”。[20]
呵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道理老先生懂。
所以,老子不但要求统治者清心寡欲,而且希望他们弱智无能。因为统治者稀里糊涂,老百姓就纯朴敦厚,叫“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相反,统治者明察秋毫,老百姓就心怀鬼胎,叫“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1]
看来,最好是统治者和老百姓都浑浑噩噩。
于是,老子提出了他的愚民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对于人民群众,要简化其思想,填饱其肚子,削弱其志向,强壮其身体,永远让民众没有知识没有yù_wàng,让自以为是的人不敢胡作非为。
很清楚,为了让“知者不敢为”,必须“常使民无知无欲”,当然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但如此这般,岂非舒舒服服,变成动物?[22]
正是。
问题在于:为什么?
因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以,要治国,就要愚民;要愚民,就要愚君。就算装,也得糊涂。这就叫“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23]
至少,也得“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4]
但,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能行吗?
当然行。老子说:统治者无所作为,老百姓就潜移默化;统治者喜欢清净,老百姓就走上正轨;统治者无所事事,老百姓就逐渐富裕;统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就善良纯朴。这就叫“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5]
一句话:“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26]
所以,君王不要自作多情,还是“无为而治”好。无为不是“不治”,而是“大治”。要知道,在老子那里,但凡可以称之为“大”的,必定是“无”,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免成。既然最大的器物不用做,最好的天下也不用治。不治之治,是为大治。[27]
实际上,君不治,则民自治;君无为,则民有为。因此老子的观点,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有政府,无作为;小政府,大社会。
看来,老子并非真无为。他是不治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这就跟庄子有所不同。在庄子看来,只有做到“上如标枝”,才能保证“民如野鹿”。民如野鹿,就是自然,也是自由。那么,要政府干什么?
显然,老子只是“无作为”,庄子才是“无政府”。
这是两种不同的“无政府主义”。
有不同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有为”和“无为”的不同排列组合: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墨子是“以有为求有为”。至于“以有为求无为”
喜欢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