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一方面抑制大户人家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鼓励和扶持农户继续开垦荒地。多年之后。天下粮仓丰实,人口户籍倍增。
武皇认识到,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因此。天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君主行天下事,常以利弊定取舍,然世事演变,此起彼伏,是谓天无长势。
时无定数,必明变通之理,取舍之道,察天时地利,该保留的且保留,该放弃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兴利除弊,方可济世安民。租庸调制自唐初以来,已经推行数十年。
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有其自身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只能由后人来解决。
随着天下安定,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三百八十万户进一步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户;人口骤增,土地紧缺问题加剧,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其他问题,这是后人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
如果一味地死守成规不放,而不能有任何的变通。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造成天下更大的不安。
多年的治国生涯,武皇已经体会到,任何一项举措。都不可能至善至美,有其利必有其弊,为政者在于权衡利弊,择善而为。
武皇始终牵挂农事,无不为农事担忧,一旦天下灾害频发。就要召集文武百官,检讨时政过失,还多次委派朝廷官员到各地辰灾,并安抚百姓,寻找治理对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民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长寿元年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安西四镇。捷报传来,武皇大喜,随之敕令,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用兵三万人镇守。王孝杰以军功拜左卫大将军。
边境安定与否,一直是武皇牵肠挂肚劳心费神的大事。她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是那种国泰民安的环境,也知道百姓最企盼的是安居乐业,而不是徭役厚赋。然边境之患迫使她不得不得不兴师动众,兵戎相见。
大唐开国,以文治武功称天下,政治修明,民力富厚,国势甚威。秉承先祖遗风,国家尚武之风甚盛,文官武夫,无不以军功勋爵为荣耀。
太宗贞观十年,国家推行府兵制,天下十道,置折冲府六百三十四个,寓兵于农,无事耕于农野,番上宿卫;有事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农家弟子加入府兵,既健全了国家武装,也为一些农家弟子开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太宗在位期间,国势渐强,四夷降服,来朝进贡称臣者甚众,求学、经商者更是络绎不绝。
其时所举战事,多为平息夷争,或朝廷派兵,或以夷制夷,更多为两者兼用。
贞观十九年,为解新罗之虞,太宗李世民就亲御六军伐高丽。先帝高宗继位不久,时局变化,府兵渐衰,四夷又起。
高宗先后调兵遣将平西域、百济、回纥,特别是平高句丽,完成了太宗未能完成的事业。给事中刘仁轨以文官之身出征,老将李勣,名将薛仁贵,连年征战。
他们均以勇武善战、战功卓著而驰名天下。战事频发于安西四镇,几经反复,形成多年征战局面。
早在永徽元年,高宗视其多年相安无事,即罢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西州,原本在于“不欲广地,务其安人”。
不料在显庆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朝廷不得不举兵平息,次年,安西都护府只得又迁回龟兹城,四镇随之恢复。咸亨元年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四镇再罢。
调露元年,在西州都督崔知辩、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的反叛后,重置安西四镇,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再次恢复。
吐蕃对此很不甘心,于垂拱三年进军西域,攻克安西四镇后,挥兵东入,前锋直达敦煌;又受封阿史那馁子为西突厥可汗,兴兵犯唐。永隆元年七月,吐蕃再次进犯。
被提为武卫将军的黑齿常之在河源将其击败。高宗、武后再提他为河源军经略大使。他在河源一带屯田,并建烽火台戌所70余座,以防吐蕃。
长寿元年,西州都督唐休璟上表朝廷,请求发兵抵御吐蕃,收复四镇。
此时吐蕃内部发生变化。赞普都松芒波杰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以“反叛”的罪名杀掉重臣噶尔.赞辗恭顿。
此为噶尔家族在吐蕃王朝全面失势的信号。手握大权的大论噶尔.钦陵闻讯后十分恐慌,准备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噶尔.钦陵其弟噶尔.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进攻河西,企图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然后再夺取西域。
武皇抓住吐蕃内争的有利时机,重新加强边防部署,策划新的大规模反攻。
为了保证作战能顺利进行。武皇大胆启用了久在吐蕃,熟谙吐蕃军情的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附唐的原西突厥首领阿史那忠节联兵,率众讨伐吐蕃。
十月,王孝杰率兵从西州出发,大破受吐蕃册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馁子。吐蕃军在噶尔.钦陵率领下前往救援,也被王孝杰击退。
随后,王孝杰率唐军转战数千里,直至于阗等地,大破吐蕃。二十五日。王孝杰乘胜一举收复
喜欢唐朝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