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五章
和五百年后的无业游民不一样,流民虽然也属于无业,但是碍于欠发达的生产力、匮乏的物资、落后的技术、极端低下的组织度等等缘故,流民的安置就业问题一直就是封建帝国各级官僚机构头痛的问题。
毕竟这里面不仅仅涉及到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治安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是钱的问题。
特么的各级主管都想着往自己腰包里面塞银子,都恨不得一个流民当做十个流民往上报,让朝廷多给点儿安置费、田亩什么的,寻常流民的死活,谁特么还会在意不成?当然是能捞多少捞多少了。
反正这年头皇权不下县,虽然有黄册这种东西,但是呢,统计效率贼慢不说,流民和本地居民之间交流也少,就是贪墨了,上面派人下来查案也只能查一个稀里糊涂。
倒不是没有清官儿,比如于谦于廷益这种的,家里有钱,官场上有靠山,钱硬根子硬,自然就能叫得响亮,捞上一大票民望、官声之类的,但是呢,清官想要出现,必须要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少一样都是白搭。
首先是钱,穷逼是不配谈钱的,“硬骨头还是有几根”这种话,私底下吹吹牛逼、公开场合唱一个高调就得了,谁当真谁是傻逼,五百多年之后各种反转的事儿不要太多,一大口袋沉甸甸的金银往穷逼面前一拍,就那个冲击力就能干倒不少人,这就和五百多年之后成箱子的粉红色钞票往别人面前摆一个样。
然后是官场上的底子。大明朝是一个皇权不下县的年代,朝堂上没有过硬的弟子,一味地想着清名,不跟着同流合污,那么就会“被扰民”,就会“昏聩无能”,掌握着嘴炮的地主阶级可不会管那些流民的死活,从乡野之中的“贤达”,到朝堂之上的“清流”,肯定不会嘴下留情,毕竟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嘛。
偏赶着杨尚荆为了增加本地人口,愣是把周边几个县的流民全都聚拢了过来,台州府那边也下帖子要了大概千把人的样子,已经达到了一县承载力的极限,甚至还略有超出——这还是杨尚荆抄了两家地主之后才弄到的田亩数,否则就凭着县里的那点儿公田……等死吧。
至于说开荒……这年月黄岩县的农业虽是根本,可是可以用来开垦的荒地也有不少,只不过这年月没有化肥这种大杀器,城里的粪肥都是严格控制的,杨尚荆打硝石的注意都不敢打粪肥熬硝土的念头,新开垦的土地想要长出来庄家,可不是短短半年的事儿。
“生田”到“熟地”,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深耕,需要水渠、道路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更需要植桑种麻,小农经济下,不弄点儿桑麻织布,寻常的人家连个消费力都没有,要知道,这年月寻常老百姓上街买东西,掏出来的大多数都不是什么xx通宝,更不可能是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的金子,而是——布匹。
也是限于组织度、通讯技术和刑侦技术,流民闹事儿、作奸犯科的恶性事件也是屡禁不绝,毕竟嘛,“穷横”到了一定份儿上,官府拿着也没辙,本地的农户抵制流民,自然就会有冲突,然后流民杀完人一跑,本地的知县就要跟着傻眼了。
所以张丛问的这句话,也算是直接切中了要害,杨尚荆弄了这么多流民过来的时候,临近各个县、乃至台州府,对此都是很满意的,毕竟自家压力小了,账跟着也好做了,捞的钱跟着也就多了,但是想要在这帮流民开凿了水渠之后,再把这帮流民送回去,那就是难比登天了。
这倒不涉及什么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典故,纯粹就是临近各县不爱要。
因为流民头两年要减租减息,甚至是免租免息,县财政还要进行补贴,人丁滋生这一块,还很难直接算进去,基本上除了“清名”之外,没什么功绩科研,毕竟……安置流民的旨意是皇帝陛下下的嘛。
面对这个问题,杨尚荆笑了笑:“耕者有其田,此乃太祖之追求,本官如何能坐视流民挨饿,置之不理?”
唱高调嘛,先把朱元璋抬出来,老朱虽然最容易被文人喷,但是公开抬出来,还是“先皇圣明”,谁反对谁去死。
轻轻地摇摇头,杨尚荆继续说道:“黄岩县两家大户作奸犯科,甚至有里通外国之贼人,本官前岁将其抄家,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如今这空出来的土地,自然可以安排一些流民耕作。只不过这田土依旧是共有,流民只有耕种收获之权,并无买卖之权。”
听着杨尚荆这话,张丛就在心里骂,一年功夫不到,灭了本县两家土豪,要不是你本身就是士族出身,建安杨氏又是大明朝数得着的大族,朝堂上那帮人喷不死你。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轻轻把手放在了桌案上,和声说道:“纵使如此,依旧有流民无法安置,却不知少詹事要如何去做。”
杨尚荆依旧是笑着的:“发给一年的口粮,并种粮、农具等物,着其挑选无主荒地开垦耕种,三年之内免税,但凡满三年者,其耕种田土自可以以市价买下。”
最简单的,几百年之后米帝西部大开发的时候搞得那个法案就不错嘛,不过这里安置流民,收费的阶段就免了,开垦土地的大小,也是杨尚荆决定的,否则本地的大户掺和进去,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东西。
比如大户让流民广开土地,有多大开多大,等着年限一到花钱买下来,自家的田产数量就蹭蹭往上涨了,直接翻个几番没问
喜欢正统天命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