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王越来越浓重的杀气,玄奘并无惧色,相反,他从对方略带迷茫的眼睛里得知,国王已经开始信服他的话了。
“佛,是一盏生活的明灯,使我们向善,”玄奘语气舒缓地说道,“简单地说,诸佛菩萨的品质主要是两种,即无限的慈悲与智慧。”
“慈悲与智慧?很多人不都有吗?”国王问。
“那不一样,”玄奘道,“佛所说的慈悲,也不同于世人有分别的爱,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所说的智慧,也不是世间有限的知识,而是透视人生真相,穿透烦恼痛苦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烦恼就无立足之地。”
国王又问:“何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玄奘答道:“就是我同情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亲人,也不是因为你与我有缘。这种慈悲就是把众生和自己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对方需要就给予。真正的菩萨不会舍弃一个众生,也不会有丝毫的亲疏之分。”
国王微微一哂:“不分亲疏的同情和怜悯,众生是否需要呢?”
玄奘道,“大王,慈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情或怜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把众生从苦中救出来,给予真实的快乐才是慈悲。”
“那也不过是嘴巴说说罢了,”国王不以为然地说道,“你说佛家智慧可穿透烦恼,那么,如何得到这种智慧?”
“自然是通过闻听经教,如理思维而来,”玄奘道,“佛家非常重视理性,如果没有正见,就不可能开发真正的般若智慧。”
“是吗?”国王懒洋洋靠在靠背上,问,“僧人讲四大皆空,这是智慧还是慈悲?一切都空了,何谈慈悲与爱?”
“这只是世人断章取义的说法,”玄奘道:“很多人以为,佛家所说的‘放下’,就是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是空,就是大自在。这其实是错误的,佛家的‘空’,是说一切都不是常住的,一切都是变化的,而不是一切都是没意思的,一切都不应该珍惜的。
“其实,但凡大德高僧皆炽爱弥深,他们爱的是生命、是世人、是世界。《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们想要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智慧,就要毫无保留,彻底无我地利益众生。若还有我在,就仍是凡夫。”
可是国王依旧不服:“就算他们爱世人,可他们能像我们祭拜的火神一样,给世人带来好处吗?若是世人得不到好处,这佛法又有什么用呢?”
“好处?”玄奘淡淡一笑,看着国王道,“敢问大王,贵国事火又有何好处?”
话题既然转到拜火教上,国王便稍稍坐直了身子:“火是至明不暗的,无论什么黑暗的地方,经它一照就亮了。这难道不是好处吗?”
“大王的话不错,”玄奘道,“火至明不暗,但火能照亮人心中的黑暗吗?”
国王闻言不禁一愣。
玄奘道:“佛法无边,他的光芒可以照彻人内心深处的黑暗。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到佛法,心地就会光明快乐,诸邪不侵,这才是真正的至明不暗。”
国王呆了一呆,他注意到这个沙门的眼睛里跳动着琉璃般的亮光,仿佛已经照彻了他内心的阴暗。
这种感觉令他猛地打了个激灵,他恼火地甩了甩头,继续说道:“火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至公无私。不管贫富贵贱,它都一般地照耀,给以温暖。佛法也可以做到吗?”
玄奘道:“佛法更加无私,因为佛说,一切众生本来平等,都有佛性,皆可成佛。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至公无私,施与人心灵的温暖。大王说,火是至公无私的,不论贫富贵贱,它都一般的温暖,但是,它能温暖人的心灵吗?它能给人终极的温暖吗?”
国王沉默了。
玄奘接着说道:“佛祖释迦牟尼曾言: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即为如来常在不灭。亦如一灯燃百千灯。瞑者皆明明不绝。也就是说,佛法如灯,燃百千灯,灯灯相续,从而照亮这个世界。”
国王突然觉得有些无力,心灵深处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这个沙门已经说服了你。
他勉强问道:“佛法如灯,岂不是与火一样?”
“不完全一样,”玄奘侃侃言道,“佛法的灯,不仅能够照亮有形的器世界,还能够照亮人的本心。另外,佛法又如渡人舟,一块石头扔到水里肯定会沉下去。能不能让石头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呢?很简单,只要将石头放在渡船上就行了。那么,什么才能保证我们的心不会在生死之海中沉沦呢?当然也是船,是佛法的船,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用其善心,善用其心。”
“听法师这么一说,佛倒是辩才无碍,很会说话啊。”国王心里已经有些钦佩了。
玄奘摇头道:“语言不过是一种方便法门罢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最美妙、最神奇的感受,只能靠心灵去感受;而人类最微妙的东西,正是心灵的体验。”
“法师能再说得具体些吗?”国王的语言不由自主地客气起来。
“好的,大王,”玄奘平静地答道,“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遭遇苦痛,那是因为我们无法认识心的实相,无法恒久
喜欢行者玄奘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