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从北魏分裂之后,一直到唐朝初期,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基本上无人能与突厥抗衡,所有王朝解决突厥问题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那就是和亲加贡钱。
可是和亲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无尘老和尚说得没错,血亲尚且剑拔弩张,何况是姻亲?而贡钱这种方式反而更加助长了突厥人的贪欲。
所以中原王朝在不断讨好突厥人的基础上,还得不断忍受突厥人间歇性的抢劫。
在这方面真正有所作为的是隋文帝杨坚,隋开皇三年五月,突厥沙略可汗命令阿波可汗大举进犯隋朝,结果被隋军重创。
阿波可汗无奈之下率军撤退,遭到沙略可汗的不满,沙略可汗认为阿波可汗消极怠工,所以率领大军突袭回撤的阿波可汗。这样一来,阿波可汗等于是遭到了两次重创,无奈之下只能投奔西部的达头可汗,两人最终联合建立了西突厥,与东部的沙略可汗分庭抗礼。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突厥的部落联合帝国终于分裂,沙略可汗的部落在隋朝的正北方向,称为东突厥;达头可汗的部落在隋朝的西北方向,称为西突厥。
分裂也就意味着力量的削弱,力量的削弱就意味着中原人反击突厥的时刻来到了!
在隋朝灭陈统一全国不久,隋文帝杨坚迅速出兵,连续攻打东西突厥,迫使东突厥成为隋朝的属国,又强迫西突厥迁往河套地区。
可以说,隋朝初年,正是中原人对突厥强势的时期,而突厥的势力则暂时陷入了低谷。
可惜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杨广即位后,突厥又开始强势起来,其标志性事件就是“雁门被围”事件。
大业十一年八月,杨广到北方边地巡视,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突袭隋军,企图截击杨广。幸好,远嫁东突厥的义城公主得知了这个消息,将其通报给了杨广,杨广匆匆逃往雁门,突厥骑兵打到城下,将隋军团团包围。
当时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其中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战争进行得相当惨烈,据说,东突厥人的弓箭,已经射到了杨广的御座前!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杨广没有重视突厥人,而且这位仁兄在位时,全国各地基本上就没有消停,东征高丽已经把他老爹打下的基业糟蹋殆尽,哪里还有能力对抗突厥?
李渊起兵之后,对东突厥实行怀惠政策,暂时妥协于对方,一方面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借助于突厥的兵马以壮声威。他用中原的各种物质与突厥人交换了大量马匹,这使得唐军的骑兵部队成为一支劲旅,在后来的全国统一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甚至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内容大体是说,自己要拯救天下百姓,被迫起兵,希望得到可汗的支持。事成之后,所有财宝归突厥所有。
在当时,有这种疑似汉奸行为的豪雄不老少,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全都向东突厥人称臣纳贡。而东突厥人也给中原各势力封了不少的官,绝大多数都是“天子”,难不成他们以为“天子”是中原地区一个大官的名称?
不管怎么说,在那段改朝换代的战乱岁月里,突厥人坐收钱粮,尽享渔翁之利,一跃而成为中亚强国。
唐朝建立初期,正是东突厥最强大的时期,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薛延陀等族都向颉利可汗称臣纳贡,势力越来越强。而李渊出于天下未定、内战频仍的原因,只好对其采取绥靖策略,始终以防御为主,不愿与突厥全面开战。
这更加助长了颉利可汗的骄狂之心,他率领突厥骑兵,以“打猎”为名,频频入侵,抢劫,规模一次比一次大,首都长安时刻处在突厥人的威胁之下,以至于李渊甚至起了烧掉长安城,南下迁都的念头!
而当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在中原地区混得风生水起之时,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则利用地理之便向西扩张,占领了葱岭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从而控制住了整个丝绸之路!
眼下,颉利可汗正享受着李世民的供奉,虎视耽耽地南望长安;而李世民也在秣马厉兵,准备一举解决东突厥。
望着高昌国王眼中炽热的目光,玄奘心中不禁有些犹豫。
他知道,尽管高昌国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但由于其地理位置更靠近突厥统治区,这使得它不得不依附于更强大的西突厥,高昌王与西突厥可汗的联姻,便缘于此;
他知道,麹文泰嘴上说什么心慕东土,做太子时也确实到中原访问过,但那时毕竟是隋炀帝时期。后来他登基以后,恰逢中原连年战乱,他便再也没有去过中原,反而投向了马背上的西突厥。而对于大唐王朝,则多数时候采取的都是敷衍的政策;
他知道,在麹文泰眼中,大唐的国力是比不上西突厥的。也就是说,如果这次与大唐交战的不是东突厥而是西突厥,则麹文泰定会毫不犹豫地倒向后者,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举棋不定的想法,更不会向他这个僧人请教这等事情。
只不过现在,即将与大唐交战的是东突厥,其与西突厥之间既是宗亲又是冤家,对于麹文泰来说,这个天平是左右摇摆的,两头都不敢得罪的高昌王此时是如坐针毡
喜欢行者玄奘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