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怀恩自然是吃惊的,原本他以为这一次陈宓可能要摊上大事了。
赵顼与曾布奏对的时候,他其实看出来赵顼其实是很不满的。
以他对赵顼的了解,赵顼是有断了陈宓前程的打算了,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却是如此的奇妙。
陈宓过来见赵顼,只是献上了一个计划书,然后惊涛骇浪便消弭不见了,仿佛一个仙神一伸手便将暴躁不安地大海瞬息之间安静了下来一般。
计划书他看了,的确是个了不起的计划。
如果计划书的愿景能够实现,大宋的富强不会是一个梦想。
计划书名为荆湖开发计划。
在计划书中,这里被计划成为一个所谓的经济开发区,在这里由央行牵头组建一个集团,由这个集团对莽荒的荆湖进行开发。
由一个半官方机构带领着一票民间商户开发两个路,这种操作方式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不过,模式固然新颖,但更让人心动的是具体的内容。
整个计划其实包含了许多的方面的内容,但详细描述的主要还是农业、工业以及商业三项。
首先是对农业的支持。
这个集团将会采取定向采购的方式,与当地的农民进行前期的扶持,给予种子农具借贷,而对产出的果实粮食等进行收购,以实现对农民的扶持。
陈宓称之为包销制度。
当然,为了保证农户不弄虚作假,每一样农产品都会制定好标准,出产的粮食果子等农作物,都会被分为上中下三个品质,每一样品质都有标准,每一样品质都有不同的收购价格,以鼓励农户努力耕耘。
而这期间荒地的开发与各种水利工程的修缮,则是由集团出资,农户出人力进行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
荆湖两路位处南方,比广东广西好一些,但在北方人看来,那里依然还是属于莽荒地区。
的确也是如此,除了长江沿线的州县才算是繁荣一些,其他的地方基本是荒凉的,算是官员的流放地。
每次到了流内铨进行官职调配的时候,总有官员进京送礼,以免被派到那边去,毕竟那边不算是流放,但也和流放也差不多了。
荆湖这个地方想要发展,得等大宋被赶去南方之后,北人大规模南迁,大量的财富、人口、技术南下,这才算是有发展的机会。
关于农业这一块,将会通过修缮水利工程、开发荒地、与农民合作生产等方式来进行,而具体的农作物种植,也有一些描述。
由于水土气候的便利因素,南方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
所以现在荆湖两路的农业基本以种植以水稻为主,陈宓提出,南方在水稻的耕作技术和方法上应该有新的变化,单纯的直插法效率过于低下。
也就是说,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存活率太低,应该转变为移植法,也就是秧插水稻。
所谓移植法便是先把稻种在秧田上加以培育,然后移植到大田上栽培。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稻苗的存活率,为水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条件。
按照陈宓的计算,如果按照移植法来种植,水稻可以稳定在每亩五石(每石为后世的120市斤,也就是大约六百斤左右)!
天哪!
五石亩产,这是何等的高产!
冯怀恩虽然从小便是宫中内侍,但对于水稻小麦亩产的数据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大宋朝,吃饭乃是第一要事。
作为宫中培养的内侍,对于这些数据必须得熟悉。
根据冯怀恩所知道的数据,大宋朝的水稻亩产一石左右才是常态。
即便是真宗引进的占城稻,也不过将产量提高到两石。
即便是江南的上等田,也不过是三石顶天了,想要达到五石的,那是极其罕见的!
若是陈宓的计划当真能够实现,那么大宋朝的饭碗端得可算是稳了。
除了水稻外,陈宓还打算在南方种植小麦,实际上这时候的南方并没有种植小麦,也没有吃面食的习惯,大家也不知道小麦能否在南方种植。
但陈宓却说,小麦是可以在南方种植的,而且小麦种植在南方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南方地区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是受制于观念,一旦打破这个观念,便确立了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是农业生产技术很大的进步。
因为荆湖两路可以种植一季,至多便是两季,冬天到春天这个期间田地只能任由其荒着,效率颇为低下,若是引进小麦种植,则可以多出一季的收成!
多出一季的收成,这可了不得的!
但陈宓的计划书不仅看到这一点,在他的规划之中,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南方地区也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是农户富裕起来的关键。
种水稻和小麦只能保温饱,对于农户来说,想要发家致富便要想办法种经济作物,但之前因为粮食都吃不饱,自然没有办法种经济作物了。
现在通过移植法和轮种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种植经济作物便是一种好的选择了。
陈宓规划引进棉花,在荆湖两路普遍种植,还要引进水果的生产,比如说引进两浙的柑橘,越州的杨梅,苏州的梨,福建的荔枝、甘蔗等。
尤其是甘蔗,陈宓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在计划书中,陈宓分析道,因为大宋对于蔗糖的需求量太大了,贫苦人家根本吃不起糖,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农业的规划大约便是如此,但这不过只占
喜欢我在大宋贩卖焦虑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