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条侯的儿子从专门做后宫用品的工官尚方那里,为父亲买了五百件供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运这些东西的雇工非常辛苦,可是却不给他们工钱。当雇工们知道他是在偷买皇上用的器物时,一怒之下就上书告周亚夫的儿子要谋反,这件事自然牵连到条侯。雇工们的上书呈给景帝,景帝将此事交给官吏查办。官吏照着文书上所列罪状一一责问条侯,条侯却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道:“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将周亚夫交给廷尉。廷尉责问道:“您是想要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器物都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纵使您不在地上造反,也是想要去地下造反吧!”狱吏的逼迫越来越紧。起初狱吏逮捕条侯的时候,条侯想要自杀,被夫人制止了,因此没有死成,于是就进了廷尉的监狱。周亚夫由于五天没有吃饭,吐血而死。他的封地被废。
周亚夫的爵位断绝了一年后,景帝改封绛侯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由他来接续绛侯的爵位。平曲侯封侯十九年后去世,谥号为共侯。他的儿子建德继承爵位。十三年后,周建德做了太子太傅。由于所献的供祭祀用的黄金品质不佳,元鼎五年被判有罪,封地被废。条侯周亚夫果真是饿死的。他死后,景帝就封王信为盖侯了。
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当初为平民的时候,是一个粗陋朴实的人,他的才能好不过平庸之辈。等到他跟随高祖平定天下,身居将相的尊位,吕氏宗族想要谋反作乱,周勃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使国家恢复安定,即使是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呢!周亚夫用兵,一直保持威严郑重,坚韧不拔,即使是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又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过于自满而不虚心学习,能奉守节操但不知道恭顺,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令人悲伤啊!
伯夷列传
学者们阅读的书籍虽然很广博,但还是要从“六艺”里才能考察出真实可信的根据。《诗经》、《尚书》的记载虽然残缺不全,但还是能够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献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将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各方州牧都来推荐他,这才把大禹放在一定的官位上加以考察试用。在他任职几十年,有了卓著的功绩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就表示,天下好比贵重的宝器,而帝王是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传天下才要如此郑重审慎啊!但有的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肯接受,还以此为耻辱,逃走隐居起来了。到了夏朝,又出现卞随、务光也这样。”这又如何对他们进行解说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听说山上可能会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述排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的顺序,像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讲得非常详细。我认为我听说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为高尚的,但是关于他们的事迹,经书里连大略的文字记载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之情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找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叔齐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记载的散佚的遗诗,我又感到很诧异。记载他们事迹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君。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赡养老人,推想姬昌应该是个贤明的人,为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等到他们到了姬昌那里,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姬昌为文王,并将其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谏诤道:“您的父亲死后还没有被安葬,您就发动战争,能称得上是孝顺吗?身为臣子,您去杀害君主,能称得上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要杀掉他们两个。太公吕尚说:“他们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去了。待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祸乱后,天下人都归顺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归顺周朝是一种耻辱,他们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隐居,靠野菜充饥。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为:“登上西山啊,采摘薇菜充饥。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这是错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一去不返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只有一死啊,我们的命运如此可悲!”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中看,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公正而没有偏心眼儿的,总是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应该算是好人呢,还是不算好人呢?他们积累仁德,品行高洁到这种程度,最终却饿死了!此外,孔子七十名高徒里,只有颜渊被孔子推重为好学之人,然而颜渊常陷于穷困之中,连粗劣的食物都不嫌弃,但还是填不饱肚子,终于短
喜欢史记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