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脱贫先换脑:穷人要懂得的“富”道理
步入社会后,穷人家孩子大都在为生计奔忙,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勤勉毋庸置疑,但很多人打拼多年后还是穷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句话:思路不对。
脱贫先行动,治贫先换脑,那些还没有摸到致富门槛的穷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奋斗。
穷也要穷在富人堆里
穷人家孩子的事业和地位,很大程度上跟生存的圈子息息相关。
只有进入富人的圈子里,你才可能成为富人。
1.近富者贵,近贫者穷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是他平时经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收入。
现实的情况大抵如此:流浪汉跟乞丐抢面包,百万富翁跟千万富翁喝咖啡,陈浩南与山鸡能成为哥们,摇滚青年与太妹会在酒吧里厮混……多数人会跟同一阶层的人聊到一起,因为大家彼此关心的事是一样的。
这就不难理解,成功者为什么总与更成功的人为友,失败者为什么总是与更失败的人长吁短叹。
事情就是这样,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你就会做什么样的事。
穷人家孩子的事业和地位,很大程度上跟生存的圈子息息相关。
将来的发展,五年、十年之后的走势,几乎取决于这些年所处的环境和圈子。
圈子改变着每个人,影响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包括走路姿态、端茶方式、说话语气等)以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和目标,都会深受其影响。
周围人是乐观的还是消极的,身边的朋友是时常激励你进步,还是拉你“下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你的前途。
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在生活中,最好让你习惯相处的那些人,对你成为卓越人物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越是上层的成功人士,越会显示出大气和从容,他们通过自身打拼,赢得了进入相对高层次圈子的机会。
相比之下,处于底层的人,很容易在日夜琐事的煎熬中被磨得毫无野心和进取心,有时候甚至连愤怒、郁闷和脾气都没有了,只剩下各种各样的无奈。
穷人活在穷人中间,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事也是穷人的行为模式。
活在穷人的圈子里,你很难会对富人有着真实而理性的认识,很难以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富人的致富心经。
穷人必须意识到圈子的重要性,始终在穷圈子里混,只会跟一干穷亲戚为了百八十块钱斤斤计较或者歇斯底里地比较“谁比我更穷”。
更有甚者,还会组建“家族企业”,开展“坑蒙拐骗”之类的“专职业务”。
穷人由于自身的卑微、缺少安全感,更希望从属并依赖于某个团体,于是穷圈子形成了。
一个人贫穷不可怕,一群人贫穷才可怕。
在财富竞技场上,穷圈子是“鹿群”,富圈子就是“猎鹿群”。
处于财富链上游的人总是决定财富链下游者的命运,这和自然界的食物链没有任何分别。
穷圈子看似“很好很团结”,实际上一旦遭遇金钱风暴,便会变得“很穷很彻底”。
鲁迅先生说:“一群人被锁在黑屋子里,这个黑屋子决无打破的可能。”
穷圈子的人是消极的,他们排斥财富的曙光,一方面认为那与他们无缘,另一方面会嫉妒富圈子的光亮。
穷人面对生活,总是祈求贵人有眼、机会下凡,却从未想过是由于“圈子”的制约,导致生活每况愈下,麻烦多多。
2.忘本地向“富人圈”靠拢
穷人想改变窘境,只有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一些阿q式的自我安慰,主动学会“圈子管理”这门功课,主动跟富人接触,一步步改变现状。
有句话说得好:“穷也要穷在富人堆里,这样至少我还是个富人。”
穷人家孩子需要与富人“心连心,共住财富村”,让这些人感染你、点拨你和激励你走向成功。
30岁时拥有数十亿资产,32岁成为日本最年轻参议员的亿万富豪系山英太郎,一直信奉着自己的人际哲学:“少跟穷人交往。”
他解释说:“穷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字面上没钱的人,跟这种人交往,你通常会陷入自掏腰包的窘境。
若想在应酬中不做‘冤大头’,就要多跟一些比你有钱的人接触,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第二种穷人也许并不穷,但是他们缺乏使你获得有益信息和娱乐大家的功能,与这种毫无利他价值的人交往,更是浪费时间。”
你想要跟谁聊天?
你打算跟谁吃饭?
你将要跟谁套近乎?
这是三个很重要的问题。
步步高老总段永平不惜一掷百万美金,只为能与股神巴菲特一起共进晚餐;唐骏总是将自己与比尔·盖茨等大人物的合影放在醒目的位置,意在让更多人了解“我是这个圈子的人”;就连一些小有名气的理发师,都会在发廊里挂上“某某明星御用发型师”的招牌,为自己脸上贴金。
富人总是千方百计想打进更富有者的圈子,但不会阻止穷人进入自己的圈子,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持圈子流动性地增值,也是为了继续获益,因为相比较而言,富人对穷人的帮助大多是看不见的(如鼓励、榜样、带来机会和介绍贵人),而穷人对富人的帮助
喜欢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