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务实面上带笑,却差点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暗道:老子不是让你分析商业前景!
不过他转念一想,让朱应桢分析这件事会给日本局势带来多大的影响……这题怕是就超纲了。
他想了想,决定换个方式再问:“岛津家的局面,国公爷了解多少?”
“呃……我只知道这是个穷藩,即便在倭国国内也被看做乡巴佬,然后就是最近被倭国朝廷的摄政王教训了一顿。”
朱应桢口里的“摄政王”显然就是指摄政关白丰臣秀吉,估计国公爷不太清楚关白是个什么玩意,实际上就算强行要翻译,摄政关白或者说“摄关”也更应该相当于“摄政丞相”——大抵和曹操那个丞相差不多。
高务实懒得和他解释这些东西,转而道:“岛津家原本石高七十七万石有余,挨了一顿揍之后,降低到了只有六十万石出头,这事儿国公爷可清楚?”
朱应桢显然不清楚,一脸懵逼地问道:“石高是个什么东西?”
高务实只好又给他解释了一下日本的石高制度,这个制度是日本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或者反推计算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一样,日本的“石”也是容积单位,1石=10斗=100升=1000合,一石折合大米约30千克;“高”在这里并非指高度、程度,而指的是数量。
(注:日本石高制具体请百度。不过请注意,各大势力的石高在这一时期经常出现变化,且丰臣秀吉的太阁检地与后来的庆长乡帐数据有差距,史学界一般认为太阁检地的数据不太准,其中或有人为因素对数据做出了升降。)
朱应桢听完高务实的一通解释,恍然道:“原来日本倒也不算太差,一年能产差不多两千两百万石粮食?”顿了一顿,又问道:“求真,你是大司农,不知道咱们大明一年能产多少粮食?”
好问题,但是户部其实并没有这个数据,因为大明不是按照这种制度进行统计的。不过面对好奇宝宝朱应桢,高务实也只好临时给个十分粗略的估算给他。
“约有二十万万又三千万左右。”高务实答道。
那就是20.3亿石,这个数据可能不准,因为高务实的粗略计算方式是这样的:万历年间中国耕地总数约为11亿亩,明朝亩产大约为174公斤,那么明朝的粮食总产量为1914亿公斤,折合20.3亿石。(再次重申这个数据只是粗略估算。)
高务实这么一说,朱应桢就放心了,哈哈一笑:“果然是蕞尔小国,不过我大明之百一。”
谁知道高务实大摇其头,正色道:“国公爷,这账不能这样算。”
朱应桢诧异道:“为何?”
高务实叹了口气,问道:“国公爷为五府都督,当知我大明有兵几何?”
“天兵百万!”朱应桢昂首挺胸地道。
高务实点了点头:“听起来很是不少,但是国公爷算一算,咱们二十万万的‘石高’养兵只是百万,倘若换去日本,他们应该有多少兵?”
这题不难,百一即可。朱应桢笑道:“那不就是一……呃,一万?”说着他自己也瞪大了眼睛。
高务实微微一笑:“现在国公爷知道这账不能这样算了吧?”
是,朱应桢知道了,但他还是一脸震惊:“可他们拢共只有这么点粮食,怎么养起那么多军队的?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就这次倭人那个摄政王出兵攻打岛津家,就出动了十万大军!”
高务实点头叹道:“这就是制度问题了,另外……日本对寻常百姓的搜刮之严重,至少十倍于大明。”
朱应桢呆滞了半晌,跳脚道:“这他娘的倭人可太狠了!我就纳了闷了,搜刮这么狠,倭人百姓居然不造反?”
这题高务实懒得解,因为要说的话得扯太远,所以他轻轻摇头:“日本那位摄政要求每一万石的石高,战时需要出兵250人……我补充一句,这个数字应该是充分计算之后得出的结果,是日本人能够承担得了的。”
朱应桢虽然很怀疑这一点,但他不敢质疑高务实,只好换了个思路,沉吟道:“啊……那他们有两千两百万石高,一共也就是能拥有……五十多万大军?”
朱应桢说着,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瞪大眼睛道:“这他娘的,都够我们大明一半的兵力了!”
高务实点了点头:“正常来说,是五十五万常备兵力。”
朱应桢吞了口吐沫,干咳一声,正要说话,忽然想起这其中有个问题,忙道:“那不对啊,按照求真你刚才所言,岛津家原先有七十七万石的石高,那应该是有常备兵力……呃,多少人来着?”
高务实答道:“一万九千余,将近两万。”
“着啊!可据我了解,岛津家只有万余兵力。”
高务实笑了笑:“那只是因为他家穷得很,而且近些年总是遭灾,因此虽然有这样的石高,平时却不肯养如此多兵,刻意收缩了一些罢了。”
“哦……”朱应桢恍然大悟。
但高务实却又接着道:“不过也正因为穷,这次丰臣秀吉把他们家早些年抢占的一些领地收了回去之后,他们从七十七万石降低到六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