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静安公主所说的的确是实情,那增加桑田和种植茶叶就无法相提并论。周先生的吴茶没办法利用改稻为桑的契机推广出去,让江南成为茶叶的主要产地也将成为无稽之谈。
这让赵启明有些失望。
要知道在早在支塘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考虑推广吴茶,可到头来却证明他的计划不符合实际,这让他很受挫败。
“夫君还是太着急了。”静安公主见赵启明垂头丧气,便主动安慰道:“想法是好的,就是该脚踏实地些。”
赵启明没说话,拿起桌子上的点心吃着,与此同时也开始思考。
静安公主说的没错,他的确是心急了。
增加桑田和种植茶叶的确无法相提并论。前者关系到丝绸的原料,种出来就能变成丝绸。不管是在本地还是北方,甚至是在南洋海运,丝绸都有足够的需求,这就保证了丝绸的价值和流通。
而茶叶的情况却刚好相反。
即便是在北方,茶叶也是刚流行起来的饮品,而在南方的很多地方,民间甚至连喝茶的习惯都没有形成,这就更别说是海外了。基于这样的情况,就算南方成为了茶叶的主要产地,也没有足够的市场可以消化,那农户手里的茶叶就真的成为无用之物。
基于这些现实情况,那当地的农户自然更愿意桑养蚕。
“种桑养蚕在南方有多年的传统。”静安公主朝赵启明道:“在江都发展丝绸业本来就有基础,这是茶叶所不具备的条件,夫君想要在南方推广吴茶,除了方法只外也需要时间。”
赵启明若有所思道:“要让南方的百姓养成喝茶的习惯,农户就愿意在房前屋后种些茶树,即便所产的茶叶仅限于自己家中饮用,也是不错的开始,接下来等北方的市场扩大,南洋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南方就能增加茶园的种植规模,让茶叶成为南方的产业。”
“但这还是要时间。”静安公主提醒道。
“的确如此。”赵启明点头道:“要让南方的百姓养成喝茶的习惯,这就不是马上就能办到的事情,更别说扩大北方的市场,还有让海外也养成喝茶的习惯了,这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静安公主能感受到赵启明的失望,有意转移他的注意力,便拿起桌子上的茶叶,朝赵启明道:“这的确是好茶,连我都没有见过,夫君是从哪里寻来的?”
赵启明垂头丧气道:“是司马相如的同乡。”
“司马先生?”静安公主糊涂了:“这跟司马先生有何关系。”
“不是司马先生,是司马相如的同乡。赵启明有气无力的解释道:“吴县有位姓周的先生,是司马相如在蜀郡的同乡,说是在江都做官多年,后来在吴县定居下来,这吴茶是他将蜀郡的茶树带去吴县,种出来的改良品种。”
听到这话,静安公主感兴趣道:“那这位周先生现居何职?”
“已经辞官了。”赵启明不在意道:“想来应该是那种看不惯官场作风,不肯同流合污之人,至于说以前身居何职,周先生不想说以前的事情,我也不好多打听。”
静安公主点头,然后道:“那可真是可惜了。”
“可惜?”赵启明看了眼静安公主:“听你的意思,难道是想举荐周先生?”
“要是还在江都做官,能让夫君刮目相看之人,妾身自然愿意举荐。”静安公主笑着道:“但既然已经辞官在家,妾身又何必去打扰扰?”
“说的也是。”说起周先生,赵启明的心情好了很多:“那位先生的性格,的确更适合隐居,没准在吴县经营茶园,比身居官位更能有所作为,起码他种出来的茶叶的确是好东西。”
静安公主点头,然后朝赵启明道:“有机会的话,夫君可以跟那位先生商议,想不要急着推广茶叶在南方的种植,也不要想着马上就卖去南洋,先通过江都本地的商人,把吴茶买到长安去,这便是脚踏实地了。”
“你的意思是说,让吴茶在北方有了知名度,便能建立起市场需求?”
“只要吴茶能在北方卖得好,江都的本地商人知道有利可图,自然愿意经手吴茶生意。”静安公主道:“到了那个时候,本地的吴茶就有了市场,农户愿意种出茶叶来,本地的商人也愿意跟农户交换。”
赵启明点头,心里重新燃起希望:“这同样需要时间,但就像你说的,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吴茶要在江南推广种植,先进入北方市场,这的确是不错的办法。”
“万事开头难。”静安公主笑着道:“夫君既然认识这位周先生,在江都本地的富商中也有关系,那这件事对夫君来说就不算难。”
“我明天就给周先生写信。”赵启明道:“丝绸作坊刚好就在周先生的家宅夫君,让江南织造署的人把信转送过去,周先生也能给我答复。或者我干脆亲自去吴县?”
“说风就是雨。”静安公主朝赵启明道:“吴茶的事情不急。夫君此去吴县,海事监想必有很多事要处理,妾身既然已经出了月子,就不用夫君常伴左右,等会吃过饭,夫君该去海事监看看。”
“这我知道。”赵启明伸了个懒腰:“不过我带来的螃蟹还没吃呢,还有这吴茶你也没尝,我先让人给你煮些茶喝,然后教厨房蒸螃蟹,等明天再去海事监,如何?”
静安公主无奈道:“我可听胡管家说了,最近已经有商船回到娄县,夫君难道就不想知道,那些商船的收获如何。”<
喜欢大汉时代周刊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