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又问道:“辕门难道一轰就烂了么就没有派兵抵御”
“明军的虎蹲炮实在厉害,辕门的确是一轰就烂。”博和托灰头灰脸道:“我虽然命人抵御,但明军的方阵实在就像是个刺猬,根本近不得身。”
洪承畴抚了抚胡须,道:“骑兵也冲不过去”
“你拿根棍子指着马,马也不会往上撞啊,何况他们拿的是长枪。”博和托心烦意乱,言语中也不记得恭谨了。
阿巴泰又是一拍扶手,这才让儿子收敛了些。
洪承畴也无意跟个毛孩子较真,又问道:“方阵行进不快,射箭的话……”
“他们的方阵有火铳。”
“明军二百里奔袭,一举轰开辕门,然后还能列成方阵,从容填弹放铳”洪承畴颇有些不可思议道。
博和托点头道:“确实如此。”
洪承畴无语了。
他一直坚信包围自己大营的那支萧字营才是明军精锐,是真正的东宫嫡系。没想到东宫在沧州竟然还有这么一支精兵,这位皇太子才多大年纪竟然有如此沟壑!
如果东宫的精兵都在北直,那山西那边为何又会丢了太原难道那里也有明军精锐什么时候大明的精兵如此不值钱了!
洪承畴对此极是无语。
如果当初能有这么一支精锐守在松山,自己又怎会沦为俘虏呢
一切都是时运啊!
……
“吴三桂反正了!”崇祯或许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件大事的人。不过好在这是皇太子上疏告知他的,总比日后看了报纸才知道要强许多。
朱慈烺对吴三桂的反正,用了一位历史人物来比喻:汉之李陵。
李陵是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数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打算伺机反正。与汉军里应外合,击破匈奴?a"target="_blank".iei8上w何涞鄄恢道李陵的抱负,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br/
这段历史在后世史家眼里,多是同情李陵而埋怨汉武帝操之过急。当然,这不排除司马迁在其中的影响。因为司马迁正是为好友李陵说话而受的宫刑。
崇祯在碰到这种事之前,也觉得李陵十分可惜,谁知道他是否会成为第二个霍去病然而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崇祯就能理解汉武帝的“操之过急”了。
忍辱负重,徐图反复的话谁都能说,如何分辨是忠心耿耿还是骑墙投机
譬如这吴三桂,皇太子应该是十分器重他的,非但在国破时不忘给他一个广宁王的爵位,硬担下了“滥赏名爵”的非议。而且现在还将吴三桂比作李陵。
但别人都说吴氏父子是真心投靠东虏呀!
如果最后、证实吴三桂果然是汉奸,那皇太子岂不是大受打击岂不是要成为天下笑柄岂不是就跟当年自己设坛亲祭洪承畴一样
崇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成为百世笑柄,所以他去信朱慈烺加以告诫,甚至不惜拿自己做反面教材。这封家书也没有以明旨的形式下发,一切都如一位慈爱的父亲,只派了宫中的亲近太监送去。
朱慈烺拿到信后,甚至有些感动。不过面对唾手可得的西安城。以及五六万的生力军,同时也要承担吴三桂反复的风险——这个风险十分小。尤其是吴襄还在济南。按照朱慈烺的逻辑,当然是选择接纳吴三桂,无论有多大的反对声音,难道比得上将士的性命
更何况《皇明通报》和都察院的文管司是干嘛的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诞生的舆论武器!
民间的喧哗,难道能够战胜国家喉舌能够战胜国家掌控喉舌的铁腕
崇祯到了十月份,终于拿到了皇太子的回信。以及光复天津的捷报。
之所以拖这么久,是因为前线军务实在太忙。光复天津之后,近卫第二营扩充为师级编制,所有后勤、训练、军官提拔都需要皇太子最后点头。
朱慈烺当然不可能事必亲躬,但即便是随便抽个小问题看一眼。也得花去大量的时间。更何况一个问题会带出更多的问题,就问题发表的看法和做出的批示需要更加庞大的时间。
即便东宫体系的程序设定得再好,这种事如果彻底放手,也会失去对麾下的控制力。朱慈烺从来不相信有人定下规矩,其他人就会循着规矩乖乖走下去。所以他非但要监控程序,还要适当出面扮演鼓舞着和鞭策者的角色,以保证自己的影响力有进无退。
“殿下刚熬了两夜,太伤身子了。”陆素瑶道:“还是坐马车吧。”
收复天津之后,朱慈烺理所当然要要去看看萧东楼,否则不能表现出自己对他的重视。一路都跟着第一师走,难免会让人生出嫡庶分别之心。
“路没修好,那马车坐着还是太累。”朱慈烺道:“索性骑马爽快些。”
再说了,熬夜工作也算事么别说前世自己身体鼎盛的时候不放在眼里,就是读书的时候,哪有两点以前睡觉的现在那些官吏都是被惯懒了,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就算是苛政,再加四、五个小时的班就像是世界末日活不下去了一样。
且去看看后世的高中生,要想考个好大学的话,哪有一天只学十二个小时的
不过万历之后,官场风气实在堕落太多。放在张居正时代,哪个做官的敢迟到早退要是更早些,那些吏员都得住在衙门里,赶上休假才能回家。也只有万历与朝臣闹僵之后,官吏才渐渐肆无忌惮,就连基本的
喜欢金鳞开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