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有时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有些游戏也是如此。国际象棋尤其如此,许多世纪以来与大国政治的相似之处比比皆是,不可思议。国际象棋发源于亚洲次大陆,传至波斯(国际象棋中的“将杀”一语是波斯语“沙马特”的译音,意即“国王死了”),但国际象棋真正广泛传播起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征服时代。长期以来国际象棋游戏结构和规则在***世界基本保持不变,而传入基督教国家后却不断有创新。
最大的变革发生约5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的“维齐尔”(首相)被重新命名为“王后”,其行棋方向更灵活、可以走的更远。学者玛丽莲·亚洛姆在妙趣横生的《国际象棋“王后”诞生记》一书中指出,这也许是对阿基坦的埃莉诺(1122年—1204年,曾先后嫁给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等中世纪显赫王后的写照。这个被重新命名的棋子融合了“车”和“象”的威力,其影响从棋盘的中央延伸到64格近一半范围,较之原来的“维齐尔”(首相)更显威力无穷。
几乎与此同时,载有重型火炮的远征舰船开始出现,预示着西方即将主宰世界。***大国从未真正效仿这一革新,它们未能像西方那样赋予***的“维齐尔”(王后)更大的实权。此际,真正的竞争在欧洲大国之间展开。在曾遭受***帝国几个世纪占领的西班牙人中出现了16世纪西方最早的国际象棋大师,最出名的是鲁伊·洛佩兹,西班牙开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西班牙人同时还打造了第一个纵横世界的帝国。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法、英两国不仅国际象棋高手如云,而且同时在陆地和海洋挑战并超越西班牙。法国人无疑因邻近西班牙而研究起国际象棋来,而英国人则从挪威海盗那里学会下国际象棋,著名的12世纪刘易斯岛国际象棋棋子是用海象牙制造的,“车”采用了挪威海盗中的“暴徒”形象。
法、英争雄格外激烈——在国际象棋上如此,在世界各地亦同。法、英两国不仅动用军队在亚洲次大陆、北美及世界其它地区争锋,而且其国际象棋大师也在棋盘上较量,双方均为顶尖高手,实力旗鼓相当。
早在拿破仑叱咤风云前几十年,法国在国际象棋上就出现了一位拿破仑式的风云人物,即称著名的菲利道尔,但1795年菲利道尔逝世后,法英两国再度势均力敌。而经过滑铁卢一役,随着国际政治迈入“英国治下的和平时代”,英国人霍华德·斯汤顿战胜法国人皮埃尔·德·圣阿芒,从此标准的国际象棋比赛用棋即以斯汤顿的名字命名,称“斯汤顿国际象棋”。
1843年的比赛被看作是非正式的第一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英国人对此欢欣鼓舞,把斯汤顿的11比6的出色战绩看作是对大英帝国及其世界领袖地位的确认。然而,这一荣光很快就褪色。1850年以后,斯汤顿竭力躲避同与美国神童保罗·摩菲一决胜负。摩菲像博比·菲舍尔一样,是一位天才棋手,当然,两人疯狂程度也可以说不相上下。
如果说摩菲代表美国作为国际象棋强国和世界大国的崛起,那么德国和奥地利的狂热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讲德语的人(其中多为犹太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稳稳地高坐在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宝座上,其顶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纳粹德国队夺得了在阿根廷举行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
自1927年至1945年,俄罗斯流亡者亚历山大·阿廖欣除一段短短的间隔外,一直保持世界冠军头衔,他在战时为第三帝国下棋并在德语版的《巴黎日报》发表令人发指的反犹文章,高谈“雅利安国际象棋”的战斗精神,欢呼德国方式在世界上的所向披靡。大错特错!
阿廖欣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收回前言,他于1946年逝世,这标志着俄美之间国际象棋争霸战揭开序幕,其激烈程度与冷战难分伯仲。苏联的特级大师们总体上占据上风,但1972年美国棋手鲍比·菲舍尔横空出世,夺走了苏联人所把持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宝座——这为苏联体制最终崩溃投下了阴影。
但随后博比·菲舍尔陷入疯狂,俄罗斯人回光返照,再度称雄。尽管如此,苏联后期最伟大棋手的加里·卡斯帕罗夫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名持不同政见者。随着苏联解体,其国际象棋辉煌不再、优秀棋手流散世界各地。
一些苏联高手移民美国,为美国国际象棋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但后冷战时代,美国国际象棋主要发展应归功于硅谷高新技术突破,即ibm的“深蓝”超级计算机。1997年,“深蓝”惊险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这似乎标志着美国实力将主要以高新技术指标来衡量,并通过高新技术予以实施。但也许,并不尽然。“深蓝”获胜之后随即引退,一如当年斯汤顿竭力躲避同摩菲较量,与此相对应,一般美国人反干涉主义的思潮上升,而竞选上台的领导人对此也许还缺乏意识。
无论美国走上什么道路,显而易见的是,老布什在1991年取得“沙漠风暴”行动重大胜利后所构想的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并不存在。与此相反,21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既有印度等新兴大国崛起,也有俄罗斯等老牌帝国回归。这个潮流也清晰地在国际象棋领域反映出来,现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阿南德是印度人。在
喜欢象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