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促使了象棋的变革。
据民间传说,北宋太祖赵匡胤与道士陈抟下象棋,赌输了华山,这个传说可能来自明代,清初吕留良《象棋活》说:“华阴县载:宋太祖落魄时,曾游华山,与希夷老人对象棋,太祖负于陈。遂于即帝位时,罢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摇,以示不食前言,今犹有遗迹存,可证。”
南宋和元代象棋的发展
南宋和元代是中国近代象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定型后的中国象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象棋在南宋初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是家喻户晓。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了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北宋末南宋初,是中国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中国象棋更向前发展了,象棋谱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了。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谱,据可靠文献记载,有《棋经论》《单骑见虏》《事林广记》等。
明、清象棋的发展与棋谱简介
在明朝封建统治二百七十多年里,中国象棋的发展非常迅速,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级中有弈博象贱之称。但在市民、手工业者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
现存明代残局谱有《梦人神机》(残本),《梦入神机》象棋谱十二卷。作者佚名。现存残本144局。《梦入神机》在明代是一部相当流行的象棋谱,明代各藏谱家都曾收藏过此谱。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至今尚未发现其他完整的版本流传下来。《梦入神机》残本,是郑国钧于1949年在天津静海县的一个集市上,从一个姓杜的杂货商的包装纸中抢救出来的。经过郑的搜集,仅有一、二、三卷残本和卷七一册共285局。从中删去与《道清雅趣》相同的局数后,尚存144局,这是非常难得的宝贵遗产。
在不断的融合和改进当中,象棋又进化出了好些种类。
第三代象棋
又叫做番兵象棋或贵卒象棋:
在象棋原班人马、战场及规则基础上加入如下变化及新规则:
1、每个兵(卒)背面都是一个原有兵种,分别有条件可翻为车、马、炮、相、仕各一枚总共五种,翻面后可称之为兵车、兵马、兵炮等等,兵卒正面是汉字,背面兵种最好是图形,以区别于原有的其他兵种。
2、兵冲到敌方底线可以翻面(也可不翻),但只有在对应点翻出对应兵种才有效,因此翻面兵种如果不对应初始位置,下一着需要翻回兵(卒),除此之外翻兵不可逆转,翻面等同走棋,冲到底线对应开局初始点时,例如兵走到底线士点,翻面后如果正好为仕,那就按士的走吃法,只是不可出对方九宫,如果此兵翻面后不是“仕“而是“车“,(未被随即吃掉)则下一着必须随即翻回兵面(此时上一着如被“将军“则为输棋),然后才可按兵走或吃,或把该兵走到敌方“车“的初始位置再翻“车“面向上,即按“车“的规则全局作战,以此类推,兵翻象还是“象“,只是不可退过河了,兵翻车、马或炮后规则全盘无变化,只是翻“兵炮“的有效位置是对方“将”的开局初始位置。
(可选项2减规则:即兵到对方底线,不一定要走到对应点,翻变同样有效,士走斜一格,相飞任意田,两者均不可退过河。)
3、开局布兵各方根据需要,在己方五个兵的初始位置上任意分布,因此,兵卒背面兵种具体位置通常只能自己知道,双方互不相知,开局看上去与传统象棋无区别,区别在于兵卒的背面及对应规则,在对弈战法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定因素,这使象棋技法难度增加,兵卒的潜在力量加强。
4、在开局后的对弈过程中,双方的兵卒无论是棋盘上的还是被吃掉的,双方均不可再翻察,直到本局结束止。
5、双方的两枚士其中一枚背面写有将(帅),而将帅背面写有“士”,当受到将军时,可以双翻即把将翻成士,把士翻成将,解将前提是士翻成将不能处于被吃状态,“双翻”等同走棋,但是不被将军时不能双翻,在连续的被“将军”中也不能“双翻”。双翻可以逆转,翻成非士线位置的士只能走跨士线斜格。
双翻为一着棋,先翻被将军的“老将”,再翻士,双翻不能翻错,例如翻过的士不是“将(帅)”,翻错即为输棋。
另一枚士的背面写有“臣”,当另一枚“士”被吃掉后,可以翻这枚士为“臣”,臣走法每次斜行一步格,可出宫和过河,但不能吃棋,单个敌棋无法吃“臣”,如要吃对方的“臣”,只有同时至少有两枚棋对“臣”做杀时,才能选择其中一枚吃掉“臣”。
翻臣等同走棋,[臣]离开己方九宫不能再回己方九宫;过了河界不可再退回本界,己方臣走入敌方九宫将或帅开局初始的位置时也为胜。
6、两枚象,一枚背面是“驼”,另一枚背面是“骡”,当[象]剩有一枚局面下,可以翻这枚象为[驼]或是[骡]。
[驼]走“用”,斜一格棋蹩腿(这个方向两个点位)。
[骡]走“目”,蹩腿同马。
以
喜欢象棋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