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盛澡豆,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敦刚和舞阳公主结婚时,有一次上厕所,看到漆盒里装着干枣,这本来是上厕所用来塞鼻子的,王敦却以为是厕所里摆的果品,就都给吃光了。出来后,婢女手擎金制的洗手盆,里面盛着水,琉璃碗里装着澡豆,王敦还以为是干饭,就把它倒在水里给吃了。婢女们看到后都掩口而笑。
知道皇宫的皇帝、妃子们蹲坑拉硬屎时如何防止‘咚’的一声粪水四溅的吗?在黄金坐便器中事先灌了水的上方撒上一层焦枣,等这些焦枣完全泡涨后,这样出恭不但没有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清朝的皇帝们已经爱这么干了,这是清末民国初期清朝某位太监口述的,并非我杜撰的哈。当然这种浪费食物的行为还是让后人诟病的,这样看晋武帝时的王敦则要可爱的多,至少人家很爱惜粮食。
澡豆是什么?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猪油在40c熔融,而猪胰脏此时发挥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将猪油分解为高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与随后加入的草木灰碱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了脂肪酸皂。这就是现代肥皂的主要化学成分。
澡豆是古时候皇帝及官宦人家才用得到的奢侈品,因为《千金要方》、《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这些书只束之于皇宫大内的高阁,并不是所有普通人都能见到的,所以这东西在古代民间并不流行。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传说在西元前7世纪古埃及的一个皇宫里,一个腓尼基厨师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赶快趁别人没有发现时用灶炉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后再把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望著自己满手的油腻,他想,这么脏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啊!他一边犹豫著一边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迹出现了,他只是轻轻地搓了几下,那满手的油腻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连原来一直难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随之被洗掉了。这个厨师很奇怪,就让其他的厨师也来用这种灰油试一试,结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来更加干净。于是,厨房里的佣人们就经常用油脂拌草木灰来洗手。后来法老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就让厨师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有人说这是一个传说。
18世纪末以前,肥皂都用动物脂肪(也就是我们前文说的猪胰子)和木灰制造。18世纪末有人发现一种由食盐制造的碱可以取代木灰。这种碱称为苛性钠。当时,橄榄油、棕榈油、麻油和大豆油等植物油也开始代替动物脂肪。
那寻常老百姓不可能每次去油污就去抹地灰吧,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大家中学不知道有没有学过《一棵皂角树》这篇文章,皂角真的是好东西,皂角叶在闹饥荒的年代,能和着黑面蒸熟了充饥;整个成熟皂角的荚果砸碎,弄成粉末状,不但能拿它来捉弄人---弄进对方鼻子里面不停的打喷嚏,还能用来洗衣服;皂角树的叶根皮刺是中药,能祛风消肿,排毒杀虫,听说做月子的妇女喝皂刺熬成的汤药,能治疗血崩症;皂籽和树皮放清水里浸泡后,捣碎,撒些盐,搅匀,放在药罐里能为大人小孩治疗毒疮。最神奇的是这东西和现在的红花油一样能活血化瘀消肿。)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至此这香皂这才真正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我们的故事里面提前出现香皂并不显得那么突兀,受阿城《常识与通识》的影响,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常识性知识做扎实点,让大家对看似身边触手可及很熟悉的东西的源头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那些穿越到元、明的小说还拿香皂说事其实是闹了大笑话,经不起推敲的。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
喜欢极品吴掌柜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