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复试,诗歌的题目叫做《鸟散余落花》,出自谢眺的《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这首诗来自李善注《文选》卷二二。《文选》是唐人最钟爱的写诗作文的范本,算不上生僻。谢眺是南北朝著名诗人,《游东田》也算其代表作之一。因此,这个诗题即使算不上大热,也绝对算不上冷门。如此看来,元稹还算厚道,还没有赶尽杀绝,只要你能够闯过赋题那道鬼门关,就可以逃出生天。
实际上,最大的可能是:元稹,想捞一个人,保护他顺利通过复试。这个元稹想保的人,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郑朗,谏议大夫郑覃的弟弟。
郑覃与李绅、李德裕一直有交情,非常不错。多年以后,这三个人还紧紧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实力庞大的朋党:“李党”。
郑覃与自己的两个同党都有不错的交情,元稹不得不卖这个面子。不过,既要确保郑朗过关,又要确保大多数人不过关,似乎是个问题。
郑氏兄弟来自山东的经学世家,诗赋并不怎么在行,经学却是其传统强项。元稹相信,家学渊源的郑朗应该猜得出来自《周礼》的问题。
可惜,元稹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点:郑朗虽然来自经学世家,却更加痴迷于科举,为了科举,早已将《周礼》束之高阁,甚至有可能都丢到太平洋去了。
于是,郑朗还是落榜了,出乎元稹的意料。
据说,孔温业的《鸟散余落花》诗是子亭复试的压卷之作:“美景春堪赏,芳园白日斜。共看飞鸟好,复见落余花。来往惊翻电,经过想散霞。雨余飘处处,风送满家家。求友声初去,离枝色可嗟。从兹时节换,谁为惜年华。”
说老实话,这首诗歌并不高明,非常的不高明。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孔温业的压卷之作,都无法与谢眺的原作相提并论,与一流唐诗相比,更是有云泥之别。不过,如果我们把它放到特定的群体去考察,在唐人试律诗中,这首诗还算凑合,相当凑合。
如果说唐诗是一串光彩夺目得到项链,由无数颗晶莹剔透的钻石组成。那么,其中,总有一颗或者两三颗不那么璀璨,唐人试律诗就是其中不怎么晶莹,也不怎么剔透的一颗。
在那个诗歌的巅峰时代,科举考场内却没有诞生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唐代近三百年的科举,真正名动天下的考场佳作似乎只有六句,注意,是六句,不是六首,还凑不成一首完整的律诗。
六句中的四句来自祖咏的半首《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可惜,祖咏只完成了这么四句,就意尽搁笔。剩下的两句来自钱徽的父亲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此外,考场上就再也没有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名篇佳作。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繁琐的考场规矩,巨大的精神压力,紧张的时间长度,都最大限度的限制了考生的正常发挥。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渴望其佳作纷呈是不现实的,非常不现实。子亭复试的要求更加严厉,意义更加重大,考生的心理压力更加山大,能够顺利完篇已属阿弥陀佛,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他十三位举子的诗歌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李宥措辞严厉的上谕,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对考生诗歌的批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断:十三位举子的诗歌,或许比不上孔温业的压卷之作,估计也差不了多少,至少,应该能够及格。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如果没有请托,十四位举子或许中不了进士,但也绝不是腹内空空的草莽。
与平淡如水的诗歌相比,“鸟散余落花”这个诗题似乎更耐人寻味。谢眺的《游东田》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纪游诗,全诗描写诗意江南,绝美初夏,美景良辰,赏心而悦目;景幽人雅,恬淡而冲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尤为生动而传神。上句写小荷尖尖,莲叶田田,游鱼如织,嬉戏其间,颇有“鱼戏莲叶间,莲叶何田田”的神韵,而更富有动感。下句写飞禽振翅,鸟鸣间关,花落无声,漫舞轻扬,微风拂过,花香弥漫,可谓绝美风景。此情此景,想想也是醉了。
子亭复试将“鸟散余花落”从全诗中剥离出来,又将“花落”改成“落花”,意象似乎还是那个意象,却没有了原诗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感,还平白地多了一些萧瑟之意。
景色依旧,心境不同,意象也就大不相同。同是落日黄昏,有人从华丽中体味到的是悲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则从凄凉中体味到华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李宥,或者说元稹,无意间拈出的这个诗题,似乎成了那个时代的写照。当大唐帝国逐步走向衰落,再也无法逆转时,一句“鸟散余落花”以区区五言,高度凝结出一个时代的颓象。在那个最没有诗意的艰难时代,竟然因之有了一个诗意的总结,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讽刺,一个诗意的讽刺。
喜欢日落长安远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