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光有决心是不行的,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因为,淮西绝对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相反,这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相当难啃,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咯掉几颗门牙。骨头之所以那么难啃,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还不止一个。
首先,当然是骨头太硬,不好啃。从李希烈到吴少诚,从吴少诚到吴少阳,再从吴少阳到现在的吴元济,淮西一直生活在节度使的淫威之下,长达六十年之久。一个甲子的轮回,淮西,改变了很多。昔日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逐渐衰弱、凋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悖乱忤逆的环境,他们只知道淮西,只知道节度使,不知道长安,不知道朝廷。而且,千万不要以为,淮西节度使都是单纯崇尚暴力美学的赳赳武夫,事实上,他们也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贞元十六年,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韩全义战败于溵水,撒丫子就跑,一口气跑回了陈州,将大批书信留给了吴少诚。吴少诚如获至宝,将他们捆成一束,展示给手下,因为这些书信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索要蔡州将士的妻女作婢女,作姬妾。蔡州还在我们的手中,那些朝廷权贵就幻想着瓜分我们的妻子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淮西将士群情激奋,誓死效命于叛军,发誓要与长安周旋到底。因此,淮西虽不能说是铁板一块,可也差不了太多。更重要的是,蔡州虽位于中原,但民风剽悍,一言不合,拿起刀子就捅,是名符其实的死士。因此,淮西的骄兵悍将,一点也不逊色于河北三大强藩:魏博、卢龙和成德。这样的淮西,当然是一块硬骨头,要想啃下来,必须有一副好牙口,偏偏长安的牙口就不太好。
其次,长安牙口不好,啃不动。长安为什么牙口不好呢?因为没有兵!为什么没有兵呢?因为兵都在各地节度使或者宦官手里!原来,当时的大唐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神策军,而另一部分就是藩镇军。藩镇军就不用说了,自然掌握在节度使手里。当时的大唐帝国藩镇林立,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多达四五十个,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这些军队其实就是各地藩镇的私人武装,各地节度使把将士们招募过来,给他们发工资,帮他们养家糊口,因此,这些将士只听命于他们的上级,节度使;却不尿上级的上级,朝廷。至于神策军,原本是一支驻扎在陇右临洮的边防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奉命奔赴中原平叛,结果被叛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作鸟兽散,其中的一支千人小分队,逃啊逃,结果就逃到了长安。皇帝一看,这样一支军队,人数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该怎样安置他们呢?对了,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还是矢志不渝的跑回长安,忠心可嘉,那就让他们作京城的护卫军吧,这支小分队,就这样成为天子禁军。
既然是禁军,军队的指挥权就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那么,谁才是皇帝最信任的自己人呢?当然是身边形影不离的太监!神策军的指挥权就这样落到了不男不女的宦官手里。这实在是一个不怎么高明的主意,姑且不论太监是否绝对忠于皇帝,单就宦官集团的整体素质而言,这是一个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军事素养基本没有的群体。也难怪,但凡有点安身立命的本事,又有几个人愿意挨那一刀,成为一个不全乎的人呢?让这样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后果可想而知。元和四年,李纯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执意让大太监吐突承璀统率神策军前往成德平叛,结果弄了个灰头土脸,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神策军虽然可靠,却不堪大用。何况,神策军只有十八万,还要负责京城的社会治安,能够抽出的兵力实在有限。
既然自己牙口不好,啃不下淮西这块硬骨头,只好求助于人,偏偏人家还不太愿意帮忙。
第三,有人心怀鬼胎,不想啃这块骨头。神策军不中用,剩下的就只有藩镇军了。所谓十六路大军,其实就是十六路藩镇军。十六路大军合围淮西三州,按说应当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就好比用宋江去打方腊,难免有些人心里会很不舒服。忠于长安,奋勇向前的固然也有,如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如鄂岳观察使柳公绰,如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但更多的人却是各怀鬼胎,出工不出力:尸位素餐,裹足不前者有之,如襄阳节度使严授,拥八州之众,精兵过万,却屯兵边境,闭壁经年,无尺寸之功;倚贼自重,不愿讨贼者有之,如义武节度使、宰相韩弘;畏贼如虎,原地踏步者有之;明哲保身,徘徊逗留者有之;兔死狐悲,不肯出力者有之;心怀观望,走走停停者有之;更有甚者,名为讨贼,实为助贼者亦有之,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如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如此看来,讨逆诸将,各有其心腹事,却不可
喜欢日落长安远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