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得“长安”,谢岩第一个找的当然是王决等一众滞留未归的众军。
一百多名“卫岗乡”出来的子弟兵,全部驻扎在原“城西营地”附近,当谢岩前来探望、犒劳军卒的消息传进营地后,引起一片欢腾……担负统军职责的王决、匡胜二人,当即下令列队整军,以作迎接。
面对众军,谢岩大声说道:“诸位远征得胜而还,辛苦了!虽然诸位是接替父辈第一次走上战场,但却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大唐军威,可以说,是完美的继承了父辈的荣耀,真正成为了大唐军中精锐,甚是可喜可贺。”说到此处,谢岩环顾众人一眼,跟着继续说道:“吾此番前来,除了看望诸位外,还带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回乡之后,诸位将全部纳入学堂‘护卫队’,平日负责学堂安全事务,如遇战事,将重新为国出征,相信如此安排,诸位应该满意吧。”
但凡“卫岗乡”的人都知道,“学堂护卫队”和“巡逻队”都属于官府管辖的胥吏一类,且薪俸不低,加入其中,要比回家种地或者给别人干活是要强太多了,这要是还不满意,那真就没道理了。于是乎,整个营地里,瞬间充满了欢呼声。
谢岩随后在王决陪同下,前去探望了随军出征的“施工队”成员,以及查看了一下由他们负责运送和保管的钱财和各种物资,权且当做是初步验视了。
等到最后离开的时候,谢岩告诉王决:“‘兵部’那里不会有别的事情安排,汝留下等候回文即可,其他人让匡胜带队先回乡去吧。”
有了这番话,早就想回乡的众人那更是无比兴奋,以至于谢岩前脚刚走,王决即下令收拾东西,看得出来,没有人想留在“长安”。
办妥军中之事后,谢岩于次日正式上书,将“修路”的各种详细数据全部奏报皇帝,算是补齐了前次奏疏的缺失部分。
正常情况下,最先看到谢岩奏疏的都是“政事堂”的宰相们,由于韩瑗遭贬,长孙无忌和李绩二人甚少管事,实际处理日常政务的重任,便落在李义府、许敬宗和杜正伦三个人头上。
而这三个人里,许敬宗和杜正伦是最觊觎韩瑗空出来的“侍中”一职,谢岩此刻突然来到“长安”,令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想到,皇帝极有可能单独召见,且在君臣奏对之时,多半会提到“侍中”人选一事,届时谢岩的态度那可就很重要了。
严格来说,谢岩不是重臣,无论职务和爵位都只能算是大唐的中级官员,但是,皇帝的信任却是实实在在的,那可比官位重要的太多了,若是他能够在皇帝面前有个明确说法,其效用可要比别人大的多。
许敬宗与谢岩现在是“姻亲”关系,不过在杜正伦看来,那根本算不得什么,官场之上,利益为先才是正理,而“卫岗乡”此时恰好有一件事捏在自己手里,只要用好了,他相信谢岩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想当年,“卫岗乡”刚刚开始繁华的时候,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以至于出现官员不够用的情况,当时谢岩曾特意为此上书皇帝,最后才得以用“吏部”委派这一方法解决。
如今数年过去,委派的官员换了两批,明年又到调换的时候,而这一次,谢岩不想再用如此“借调”的办法了,而打算在乡里试验一次类似“公务员”招聘的方式,以拿回低级官员的任命权。
一般来说,朝廷是很少直接过问“县丞”以下低级地方官员的任命,通常都是由地方官员自行任命,报“吏部”备案即可。如“卫岗乡”那般,有超过一半是“吏部”直接选派的,那是绝无仅有的。按说,此事合情合理,然却一直卡在“吏部”,大有不闻不问之意。
为了此事,李义府两次差人过问,结果都让“吏部”给搪塞掉了,给出的理由也非常合理,那就是凡在“卫岗乡”担任过官职的人员,在其他地方上为官,都很是合用,若此事停止的话,将失去一个低级官员有效练习的机会。
可是,真正的内情杜正伦却是知道的,“吏部”说的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其实是朝廷里需要安排的官员太多,尤其是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举荐上来的低级官员,除了“卫岗乡”,很多地方都不愿意接收。
而“卫岗乡”之所以不在意,原因是他们那里已经形成了一套颇为行之有效的办事规则,纵然这些官员毫无经验,也可以勉强胜任,加上乡里比较富裕,鸡皮蒜毛的小事比较少,相对其他地方来说,为官要简单一些,正因为如此,“吏部”是死活也不愿意松口,哪怕知道并不合适,也顶着压力在拖延。
然而,杜正伦与“吏部”的几名主要官员交情都不错,且“吏部”自身也有事情需要他出面处理,所以他有很大的把握能够说服“吏部”做出让步。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杜正伦觉得,自己应当请个人,去和谢岩接触一下,顺便把自己“交换”的意思给说一下。
杜正伦是宰相之一,又出身名门,人脉自然甚广,最后被他请动的人,是谢岩的老熟人——“御史大夫”崔义玄。
当谢岩听说崔义玄差人送来拜帖时,他心中暗自吃了一惊,要知道,他曾听冯宝说过,根据历史记载,崔义玄担任“御史大夫”时间并不长,而后便外放出任“刺史”了,可如今依然在任,那就说明,历史又一次出现了偏差。甭管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见一面总是必须的。
于是,次日“午时”过后
喜欢神都锦绣请大家收藏:(m.iuu123.com),爱优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